热门:
博时基金年入35亿管理费背后:年内6只基金清盘,基金经理变动频繁
这家“老十家”之一的公募怎么了?
近日,博时恒润6个月持有期混合(013433)发布公告,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事项已确定。这已是博时基金今年第6只清盘基金。
2024年,债券牛市如火如荼,A股亦在三季度后迎来一波强势反弹。然而,作为“老十家”之一的博时基金,却在这一年遭遇了17只基金清盘、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出走或卸任、权益类产品大面积亏损、营收增长近乎停滞等等。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博时基金清盘产品数量位列行业第一,甚至包括养老目标基金这类本应具备长期稳定性的产品。与此同时,其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持续低迷,多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净值大幅下挫。
这家身披“老十家”光环的老牌公募,该如何尽快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清盘潮背后:权益规模萎缩
外界之所以对博时基金出现清盘产品如此关注,根本原因在于,2024年,博时基金旗下共有17只产品清盘,清盘基金数量在行业内排名第一,清盘基金中甚至包括红利主题基金和养老目标基金。特别是养老目标基金的清盘,对博时基金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博时基金已经有6只产品进行了清盘清算。

2025年以来博时清盘基金数据来源:wind
基金产品清盘原因通常是连续一定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博时基金的上述清盘产品也多是出于此类原因。清盘本属行业常态,但博时的问题在于:清盘数量如此之多,究竟是市场环境所致,还是公司投研能力与产品设计存在根本性缺陷?
“清盘潮”的背后,显性的影响是规模停滞不前,而品牌形象与投资者信任方面的隐性损失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复。
截至2024年底,博时基金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行业第19位,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连续两年排在行业第16位,创下近十年来最差纪录。
据wind数据,截至6月13日,博时基金管理规模(剔除ETF联接基金市值、ETF使用最新场内规模)为9932亿元,列行业第8位。距离易方达与华夏约2万亿的规模,这家老牌基金显然已经掉队越来越多。
人事震荡:沙炜离职,明星基金经理“跌下神坛”
2024年12月,博时基金发布公告,沙炜因个人原因离职。作为博时主动权益的“扛旗者”,沙炜的离去似乎也成了博时基金近年来人事动荡的一个注脚。
2024年以来,另两位明星基金经理陈鹏扬、曾鹏相继卸任多只产品。其中,陈鹏扬管理的博时价值臻选亏损接近50%,成为行业“反向指标”。截至今年6月13日,这两员老将在管产品均仅余4只,高峰时期两位都是“一拖多”甚至“一拖十”的代表人物。
另一些基金经理表现则有些一言难尽。如被誉为“博时科技一哥”的肖瑞瑾,截至今年6月13日,其历年管理过17只基金,有10只任职回报为负数,其中4只产品任职亏损超过20%,2只任职亏损超过30%。此外,基金经理齐宁管理博时创新驱动A期间,频繁更换重仓股。这种操作方式也引发投资者质疑,是否背离了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
整体来看,投研风格的“飘忽”直接体现在业绩上,主动权益类基金成了博时基金的“菜地”。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旗下111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6只处于亏损状态,其中31只亏损超过20%。混合型基金中,64只产品长期亏损,16只产品成立以来跌幅超过30%。
尤为讽刺的是,2024年9月以来A股经历了一轮显著的反弹行情,但博时的权益类基金却似乎未能抓住机会。
除权益类基金,从全公司层面来看,基金经理变动也不可谓不频繁。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的一年内,博时基金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新聘18位基金经理,新聘请基金经理数量远高于行业平均数(3.82)。即使新引入18位新基金经理,人均管理基金产品数3.61只,仍高于行业平均数2.68只,人均管理资产规模95.78亿,是行业平均数46.42亿的两倍以上。
当下困境:管理费下滑与结构失衡
2023年至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一轮“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走牛,A股在2024年下半年迎来强势反弹。然而,博时基金却在这两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
2023年公司营收下滑13.69%,净利润下滑12.36%。2024年,尽管市场回暖,博时基金的营收仅微增0.01%,净利润增长1.12%,远低于同业头部水平(如易方达、华夏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33%、7.2%)。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博时基金的业绩,更暴露出其盈利模式的深层次问题。

细究之下,一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博时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从35.7亿降至35.4亿,但销售费用却不降反升,从8.31亿增加到8.93亿。销售费用增长的去向耐人寻味——是不得不向渠道低头,支付更高的尾随佣金?还是为促销基金产品而投入更多的品牌费用?无论如何,这种"收入下降却要花更多钱营销"的窘境,如果未能改变,未来将侵蚀更多的利润。
更令人担忧的是博时基金的收入结构。一方面,货币、债券、ETF基金占比极重,三者合计规模已达近万亿元,但低费率难以贡献更多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本应贡献更多利润的权益类产品却占比极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仅约1300亿。
眼下,博时基金似乎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要重振投资者信心,仅靠增加销售费用投入显然远远不够。改善投研体系、稳定核心团队、严控合规风险,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措施,或许恰恰是博时最需要补上的功课。
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募行业,投资者最终看重的还是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唯有回归投资本源,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长久信任!
(文章来源:产业资本)
(原标题:博时基金年入35亿管理费背后:年内6只基金清盘,基金经理变动频繁)
(责任编辑:137)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