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商业航天潮起 广东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简称“阿曼星”),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也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卫星从研发、定制到发射的全过程,映射了中国商业航天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飞跃。两家广东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负责卫星平台系统研制,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宇航”)提供发射服务。
进入2024年,广东商业航天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年初,《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发布;10月14日,《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简称《行动方案》)印发,提出20项主要任务,力争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11月20日,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简称“促进会”)在广州南沙揭牌成立,广东商业航天产业有了第一个省级行业商业航天社会团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得以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挑战中,“抱团”寻求突破。
在“大航天”时代,抢占商业航天新赛道,广东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驱动广东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航天发射,位列世界第二,包含26次商业发射,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其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一举打破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
“基地2023年投产至今一年半,我们在南沙生产了7发火箭。”杨毅强介绍。2019年,他带领团队走访了浙江、湖南、江苏多地,最终将子公司落户在南沙。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专家之一,杨毅强在广东看到了逐梦商业航天的可能性。
何为商业航天?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核心目标,按照市场规律,以航天产品开发、系统运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航天活动。除了运载火箭,商业航天的范畴还涉及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方向。
早在2008年,航天五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东方红,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2021年左右,在传统航天行业干了20年的李潞东,南下广东加盟深圳东方红,大力开拓商业卫星制造市场,纵向推进工业批产化。
“我感受到广东是发展商业航天的一片沃土。”李潞东观察到,广东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都需要导航增强、高分遥感、精准气象和低轨通信等卫星应用服务提供基础保障能力。
以低空经济为例,无人机的航线规划需要更高精度的导航,在跨越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运输时需要连续通信支撑,在气候复杂地区需要精准的天气预报数值。
数据显示,广东年产无人机466万架,占全球70%。年产汽车、新能源车519万辆、253万辆,分别占全国1/6、1/4,汽车保有量3082万辆,居全国首位。在移动终端领域,广东年产手机6-8亿台,占全国四成。
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为商业航天提供了需求强劲的“政用”“商用”“民用”应用场景,无论是卫星直连手机、互联网汽车还是低空飞行,都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商业航天也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软件、通信、光电、微电子等航天关联产业,在政府支持和卫星总体单位牵引下快速形成产业聚集,将助力卫星制造产业规模激增,牵引产业升级打造世界一流卫星制造产业集群。
杨毅强研判,随着中国商业航天从“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主导的1.0时代进入 “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2.0时代,广东商业航天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两核多级”因地制宜布局全产业链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在2024珠海论坛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表示,新一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留出商业航天发展的空间,鼓励“能商则商”。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待发射卫星5000多颗,预计规划发射1万颗卫星,但当前整星产能不到500颗,配套单机产品产能也无法匹配需求。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顾行发表示,国家现将“通导遥”设施作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需求完全由终端用户、即卫星服务的使用部门提出,涉及的卫星应用范围更广、精度需求更高,已精细到分米级。
“研究放宽商业遥感卫星分辨率限制,对促进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顾行发表示。
但低轨大规模星座建设对卫星及其组件在产品交付周期、成本控制、一致性控制、产线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航天的科研生产模式也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质量管控、产能、产速需求,因此建立适应批量化生产的商业供应链体系成为刚需。
“广东素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国内建立商业航天供应链体系的最佳选择。”李潞东补充道,广东本身在汽车制造、其他大规模电子产品制造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能力和经验,可以考虑让企业出技术、地方出政策,用代工的模式把供应链体系和产线建立起来,支持后端的卫星整星批产制造的应用。
此前,《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按照“双核多点”架构,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格局。
如何因地制宜建强商业航天产业链?具体到各地,广州、深圳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珠海重点推动终端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阳江将谋划建设海上发射基地,通过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园区,重点推动星箭总装制造、卫星应用、航天科普、航天文旅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在《行动方案》发布前,广州已通过中科宇航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南沙聚集,填补了广东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深圳通过集聚深圳东方红、魔方卫星等企业,形成了以宝安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以“卫星+”相关应用牵引卫星研制、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卫星“通导遥”运营与应用、航天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覆盖。珠海依托中国首家独立运营卫星星座的民营上市企业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宇微”),以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产学研力量,整合“珠海”“天琴”等星座资源。加上大湾智通商业低轨星座,目前广东在轨运行的卫星星座7个,在导航、遥感和物联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阳江附近海域已成功发射3次运载火箭,充分验证了阳江发射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事实上,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还没建设前,阳江最早在1988年就已经是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首选方案。”杨毅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阳江发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整个轨道的适应性是最全的,不管是发射太阳同步轨道、近地轨道,航落区自由度大,发射效率高。并且阳江地处沿海,多丘陵地带,远离城市,海域广阔,火箭海上运输成本低,在发射点附近拥有生产总港基地是必然趋势,未来从南沙生产的火箭也可就近运输到阳江发射。
星座牵引走出差异化市场之路
通过广州、深圳、珠海、阳江四城联动,此前商业航天基础较为薄弱的广东,正在强势崛起。不过,对比航天基础更雄厚的北京、上海等地,广东商业航天产业链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特征。
具体而言,上游的卫星、火箭制造已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拥有打造超级卫星工厂的先天优势;下游卫星应用企业集聚市场前景广阔,有望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示范应用场景;但在局部上缺少遥感、导航、气象探测等中游卫星运营商,特别是在服务应用数据平台方面。李潞东建议,广东亟需引入中游卫星运营商,通过与上游制造端融合发展,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商业航天不仅要实现航天基础设施研制的商业化,更要实现航天服务的商业化。没有航天应用和航天服务的商业化,就不是完整的商业航天。”顾行发表示。
杨毅强曾提到,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并不复杂——火箭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卫星的盈利能力,而卫星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市场相关应用的盈利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旦能在终端的应用环节找到盈利模式,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将从市场中获益。
目前,广东的卫星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打通从前端卫星研制到末端应用消费的全闭环。航宇微针对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领域对高时空分辨率卫星大数据的市场需求,打造“珠海一号”遥感卫星星座,以“火眼金睛”的高光谱卫星与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
“我们在全国自建了4个地面接收站,7套天线,是商业企业中建有地面站最多的卫星公司之一。”在珠海航展上,航宇微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大部分传统卫星制造商只发射卫星,缺少应用思维,而应用商具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但缺乏数据源。因此,航宇微建立了企业自身对卫星的自主测控运营能力,积极部署卫星大数据业务,以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目前已有基于遥感数据的“绿水青山一张图”等服务项目落地。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对比今年全国商业航天2.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一目标虽然不大,但要提前谋划部署的部分不少。
“要拉动一个区域的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最重要的是星座本身,大规模的星座最终面向的是付费的用户。因此可持续发展商业航天的关键在于提高卫星应用服务的产值。”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空天遥感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晋年认为,卫星的应用服务收益应该占卫星产业链的70%以上,只有达到这样的比例才能支撑制造和发射环节的成本。而构建大批量的星座,也有利于提供精度更高、时效性更好的遥感数据,并促进采购模式从装备采购向服务采购转变,扩大采购需求。
朝着这一目标,王晋年介绍,广州大学正在谋划和推动打造城市卫星“五羊星座”,聚焦南北纬25度地带的卫星组网,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实时遥感服务能力,面向十大商业应用场景,支持广州发展低空经济、为大湾区与低纬地区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空天新信息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也将通过该星座建设,以卫星遥感通信融合空天服务,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与海上丝路“通感”融合空天信息走廊构建。
随着政策放开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支持卫星出口、数据应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等,为“后起之秀”的广东确立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支点。
多位业内受访者提到,广东在面向国际市场端有非常强的协同港澳资源的优势。“港澳可以作为商业航天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和平台,同时也可以发挥港澳地区高校人才的创新实力与科研成果优势,为商业航天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南方航天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澄表示。
“技术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乃至人才优势、让广东有成为商业航天第一极的引领基础和巨大潜力,一旦商业化模式走通了,我相信资本会首先嗅到商机进来,这种开放性的优势也会让广东占据很大的先机。”顾行发表示。
在成功发射阿曼星后,未来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杨毅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中科宇航计划逐渐向国际输出火箭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携手大湾区和国际的科研机构建立实验室攻关技术难题,邀请港澳甚至是国外的科研机构参与商业航天的重大工程中。”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南财观察|商业航天潮起,广东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责任编辑:10)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