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凯石基金“私转公”后首发产品清盘:旗下8只产品4只清盘 总规模不足10亿
时隔15天,凯石基金又一产品正式清算。
3月17日,凯石基金发布了关于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该基金的最后运作日为3月16日,并于3月17日进入清盘程序。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去年10月至今,短短半年内,凯石基金旗下已有4只基金进入清盘程序,除了上述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还有凯石涵行业精选混合、凯石源混合、凯石浩品质经营混合3只基金,而上一只进入清盘的时间为3月2日,距今仅半个月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内6家由私募转为公募的基金公司中,凯石基金并不是折戟的唯一案例。目前行业中6家“私转公”的机构中,只有鹏扬基金跻身“700亿俱乐部”,其他均处于行业中下游,而凯石作为第二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目前规模仅9.46亿,排名垫底。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对投研、风控、产品等各方面的体系建设上要求更高,私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精品化发展,也正因为两者在体系上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所以私募转入公募之后在整个公司体系建设上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各类机构而言,特别是相对年轻的私募系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最关键还是管理好产品,做好产品布局和业绩表现,结合前期少而精的销售渠道布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持久生存之道。
凯石旗下半数产品“黯然离场”
3月17日,凯石基金发布了关于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显示该基金的最后运作日为3月16日,并于3月17日进入清盘程序。
根据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03月16日,该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并依法履行基金财产清算程序。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凯石基金一共发了8只产品,到目前为止,包括凯石淳行业精选在内,已经清盘了4只。
上述4只基金分别是2020年10月31日宣布清盘的凯石浩品质经营混合、2020年12月25日进入清盘程序的凯石源混合基金、2021年3月2日清盘的凯石涵行业精选以及3月17日清盘的凯石淳行业精选基金。这些基金中成立时间最长的也不足3年,其中凯石浩品质经营混合、凯石源混合都是2019年才成立的,仅仅一年半左右时间,就黯然离场。
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凯石基金整体管理规模还剩下9.46亿元,在143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33位,在管产品还剩4只,基金经理还有4人。
业绩平庸遭机构投资者抛弃
凯石权益类基金规模危机全线爆发的背后,可能与其萎靡不振的业绩有关。
以凯石淳行业精选基金为例,数据显示,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历年业绩回报分别为14.3%(2019年)、32.33%(2020年)、-9.76%(2021),低于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而同期沪深300的涨幅也分别有36.07%(2019年)、27.21%(2020年)、-2.53%(2021)。
记者梳理其2020年四季报发现,凯石淳行业精选A的规模为1078.17万元,凯石淳行业精选C的规模则只剩下41.82万元。而2018年7月该基金成立时,规模有3.41亿元,运行了不过2年多时间,就面临清盘,其投资者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机构投资者选择了离场。
数据显示,2018年刚成立时,其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52.26%,超过个人投资者。2019年底,机构持有占比为27.63%,而到了2020年中报,机构投资者已经全部撤离,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100%,成了一只彻底的散户基。
“私募系”公募路不好走
2016年6月,鹏扬基金获批,成为业内首家成功转型公募的私募。之后,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同泰基金、朱雀基金也相继加入该行列。
根据股东背景,公募基金大致分为六大流派:券商系、银行系、信托系、地产系、私募系、个人系。上述6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被归为“私募系”。
作为国内第二家“私募系”基金公司,凯石基金如今规模不到10亿元。记者发现,目前行业内6家“私募系”基金公司中,因角色转换带来的“成绩”差异悬殊。从资产管理情况来看,只有鹏扬基金跻身“700亿俱乐部”,管理规模达到774.72亿元;其次是朱雀基金和博道基金,管理规模过了百亿,但排名仍在行业中下游;另外3家更是在垫底的边缘苦苦挣扎。
“我们可以看到从私募转型公募之后的这些机构,他们的业绩表现并不一致,无论是从净值表现、相对排名还是规模增长,确实还是各家有所差异。而且对比这些机构管理私募时的业绩表现,不难发现虽然获批公募牌照时间接近,但实质原有产品业绩表现和团队实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也使得转型后各自发展境遇不同。”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私募转型成为公募后,会因为过往实力自带一时光环,但是风光背后却是规模和业绩的掣肘,“私转公”后,基金公司为何会发展不顺?影响其规模难扩、业绩低迷的原因有哪些?
对此,钜阵资本投资副总监钟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投资管理方面,公募和私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投资限制、流动性管理要求、绩效考核等,这些都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认为,监管机构虽然放宽了公募基金的设立,但对公募基金本身的监管没有放松,相对私募基金,监管对公募基金运营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公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私募基金操作风格大大不同,原来的私募基金转公募后似乎被束缚了手脚,私转公的业绩和规模反而不如此前。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募对投研、风控、产品等各方面的体系建设上要求更高,私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精品化发展,但公募因为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理财,所以很难做到,也正因为公募和私募在体系上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所以私募转入公募之后在整个公司体系建设上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头部私募进一步发展到公募,属于进一步拓宽业务线,覆盖大众并服务大众的投资需求。这是常规的业务扩张。”玄甲金融CEO林佳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私募多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而公募基本是追求相对收益。一方面,取决于是投资策略成熟度,业绩表现持续性以及排行,乃至于品牌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营销层面如何运营互联网推广、券商、银行渠道的合作。两者缺一不可。
“而由于私募转公募,研究实力相对较弱,导致了上述情况。”谈及“私募系”公募应该如何破局,林佳义表示,“还是应该从研究出发,专注做好业绩,再假以时日,随着业绩持续及品牌沉淀,自然能谋求突围。”
姚杨也认为,对于各类机构而言,特别是相对年轻的私募系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最关键还是管理好产品,做好产品布局和业绩表现,结合前期少而精的销售渠道布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持久生存之道。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原标题:凯石基金“私转公”后首发产品清盘:旗下8只产品4只清盘,总规模不足10亿)
(责任编辑:DF537)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