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文兴产 文化浸润带来产业“群星璀璨”

2024年05月23日 10:05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从2004年创办至今,“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已走过了20年。

  这是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不断攀升的20年:时至今日,文博会已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将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这也是深圳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蓬勃发展的20年:2003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135亿元,2023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50亿元,较2003年增长约19倍。如今,深圳文化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孕育出阅文、华强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

  让经济融入文化,让文化浸润经济。深圳这座文化传承并不具优势的年轻之城,依托文博会的举办,催生出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徐烜和徐怀

  文化产业渐成支柱

  “深圳以外来人口为主,哪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圳人的心思都在赚钱上,不在文化上。”时至今日,不少人仍有着这样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深圳对文化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由来已久。

  早在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2004年,深圳更进一步,确定与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首届文博会便取得了空前成功:当年,共有70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总计达356.9亿元。

  文博会的落地和成功举办,为深圳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再添了一把火。

  20年间,深圳的城市文化愈发独具特色、开放包容。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是流动的观念,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深圳有着庞大的年轻流动人群,更能兼容并蓄,接受多元文化。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广为人知的深圳观念,都是深圳文化包容、多元的真实写照。

  20年间,深圳的文化产业更为高效、高产、高能。

  20年来,深圳在“全球文化圈”也更具影响力、话语权。

  大芬油画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罗湖区水贝街区珠宝产业基地汇聚了2000多家黄金珠宝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基地出口额占全国的60%以上;深圳出品的《咏春》开启全球巡演,向世界诠释新时代的东方之美……

  从昔日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文化特色城市,在文博会的影响与带动下,文化的力量,正在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深圳经济社会各领域中。

  文化企业遍地开花

  这是深圳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20年,更是深圳文创企业“遍地开花”的20年。

  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的风向标,也和高交会一样,孕育出不少优质企业,成为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

  让你远离繁忙工作的“欢乐王国”,可能就由深圳企业一手建起:来自深圳的华强方特,主题乐园产业已推向纵深发展,在全国多地推出中国古文化、动漫乐园等不同特色和主题的乐园项目。

  让你怡然自得的休闲假日,可能也有深圳企业参与:从世界之窗到北京欢乐谷再到重庆玛雅海滩水公园,深企华侨城始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全国多地的游客带去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

  让你工作之余得以喘息的“摸鱼放松”,也多由深圳企业出品:音乐流媒体、在线电子书、自制网剧、网络手游……深企腾讯,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内容矩阵。

  ……

  根据2023年发布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深圳企业占有两席,华侨城及华强方特名列其中。

  头部企业“群星璀璨”,深圳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更是“遍地开花”。

  LED显示领域的艾比森光电、视觉科技与应用领域的丝路视觉、影视制作领域的中汇影视、专精于视觉创意的点石数码、擅长视觉特效的洛克特……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深圳企业的身影。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共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80个,文化企业数量超10万家,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文化产业保持着年均20%的增长速度,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圳文化企业的旺盛生命力,更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不竭创新力。

  为深圳制造插上“文化之翼”

  站在近600米高的建筑楼顶,纵身一跃,但很快,他又像一只飞鸟冲上云端,背后的巨大高科技翅膀伸展自如,迎着阳光闪耀……4月27日,在2024深圳设计周开幕式上,深圳城市形象片《敢为人先》首发,随后迅速“出圈”。

  从《敢闯敢试》到《敢为人先》,这一系列城市形象片里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与“深圳设计”的精神内核同频共振。它们不仅向全球设计师展现深圳科技之城的魅力,也把深圳故事传递到世界。

  深圳,正在经历一场由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文化产业变革。科技,作为这一变革的驱动力量,正与深圳的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深圳积极开拓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文化+”模式已掀起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全新潮流。

  “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耀眼名片。作为创新之城,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把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予以推动。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在此迅速崛起,其中,超25%的规上文化企业具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文化+科技”,为深圳制造插上“美学之翼”。作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设计产业呈飞跃式发展。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约2.2万家、工业设计专业公司1400多家。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等品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深圳设计”已经成为世界设计领域的重要力量。

  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也成为了深圳品牌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当科技感、高端制造正在成为国货的新标签时,一批设计感十足的“深圳制造”产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保留至今,在全球市场不断走红。

  在“汉唐荣耀版”车型中,比亚迪巧妙地将“汉唐盛世”的元素融入到车辆的设计和制造中。无论是车身的线条、车漆的色彩,还是内饰的细节,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气息;大疆对于无人机产品的命名,也有其独到之处:精灵、悟、禅思、如影、灵眸、御等,每个系列产品的命名充满着东方文化的美感和禅意。

  “文化+消费”,让新型消费热力十足。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深圳第四届山海艺术节、德中春日游园、唤醒咖啡节等文商旅活动陆续悉数亮相;观非遗表演、寻文化地标……各类国潮活动在多个商场上演,引发众多网友直播打卡。各大核心商圈及潮流门店均聚焦深圳新体验、新亮点,将逛、购、玩、乐等潮流文化结合一起,打造消费新模式。

  周末的甘坑客家小镇里总是热闹非凡,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姑娘在古朴的建筑旁拍照;大芬油画村年产值45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如今,“文化+”模式精彩亮相的生动案例,在深圳俯拾即是。

  ■观点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

  文化科技助推

  深圳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科技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工具和动力引擎。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推陈出新、提质增效,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方案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也为文化产业催生新场景、新业态。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认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主要表现在传统业态的再创新、培育新型业态等方面。传统业态的再创新,即在传统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如无人机是传统业态,但是近年来不再局限于大疆无人机的拍摄,而是大力推动科比特、大漠大等企业发展低空无人机表演,融合了无人机编程、智能无人机制造、无人机表演设计等;培育全新的文化业态,如电竞、短视频等新业态。深圳发布《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支持DYG、4AM、STE、狼队等国内一线电竞俱乐部落户,打造了天美电竞制作中心,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电竞联赛、王者荣耀冬冠赛等特色赛事。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深圳率先加“数”前行。根据《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到2025年,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未来深圳的科技产业可与文化产业做更深度融合。除整合深圳现有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影视文创基地外,还可进一步开拓建立并深化科幻创作、教育、研究、学习、影视、生产等系统化产业。”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玉琴表示。

  如何让文化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跨界融合或许将是未来的关键。胡鹏林指出,深圳文化产业的跨界创新,体现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等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跨界,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创新发展。如腾讯的数字技术与故宫博物院的跨界融合,打造了数字艺术云展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与文化软件跨界融合,打造了车载文化娱乐系统;红魔的手机与电竞跨界融合,打造电竞手机新品牌;三人行影业的短视频/数字广告与传统舞蹈跨界融合,打造了水下摄影第一品牌;时代华影的超高清显示与电影放映跨界融合,打造了引领全球的LED电影屏,这些都是深圳文化与科技跨界深度融合的创新示范。

  二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赋能。如深圳文化产业园区本是文化企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实现了文旅跨界融合,再如深圳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打造了有色、徕芬等时尚文化科技产品,成为数字创意产业和时尚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军品牌;又如电子商务赋能文化产业,通过直播、短视频、跨境电商等方式推动了深圳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有的创新文化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认为,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企业为主导地位、政府呵护创新、全社会拥抱创新的创新文化。“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构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体系,崇尚创新、呵护创新、拥抱创新,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的氛围浓厚,这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核心关键。

  先进生产力往往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汪云兴指出,深圳的实践表明,创新文化可以为现代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以文兴产 文化浸润带来产业“群星璀璨”)

(责任编辑:43)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信证券资产安信基金
B
博时基金渤海汇金博道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盛基金长城基金诚通证券财通基金长安基金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城证券财通资管长信基金财达证券长江证券(上海)资管财信证券
D
东方红资产管理东莞证券东海基金德邦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财基金东海证券德邦证券资管东兴证券东兴基金第一创业东吴基金达诚基金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大成基金东方基金东吴证券
F
方正富邦基金富国基金富达基金(中国)方正证券富荣基金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
G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寿安保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新国证基金国泰基金国新证券股份国金基金国信证券国融基金格林基金广发基金国联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润元大基金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富基金宏利基金华鑫证券汇百川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华安基金华商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华安证券华西基金泓德基金汇泉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惠升基金汇安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夏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创证券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海富通基金
J
嘉实基金金鹰基金建信基金金元顺安基金江信基金九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合基金金信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