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1世纪创投研究院发布《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

2024年12月09日 13: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从2024年10月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启动《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相关访谈、调研、数据分析以及撰写工作。

  通过对医药健康投融资数据解读、趋势观察,以及重点细分赛道的投资情况盘点,力求全面展现过去一个年度(2023年7月-2024年6月)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希望给投资机构判断与调整投资方向提供帮助。

  同时,我们通过一线投资机构走访、行业问卷调研,并参照CVSource投中数据、执中ZERONE等数据,对诸多医药健康投资机构的募资、退出,以及被投项目的后续轮融资等业绩表现,再结合行业专家委员会对参与调研机构的ESG投资指标等考量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推出“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案例”。

  21世纪创投研究院研究员申俊涵实习生王亦阳

第一部分

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重点数据解读

  作为创投行业的常青树,医药健康领域是创投机构大力投资布局的主赛道之一。近年来,医药健康行业正在经历巨变。

  一方面,合规要求趋严让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集采政策等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改革压力。叠加国际地缘政治变化、A股IPO暂缓等因素,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加深。另一方面,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创新药医疗器械企业的争相出海,又为行业向前发展添了一把火。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创新药、生物制造、生命科学集体写入:“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这意味着,我国将把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放在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医药健康行业,哪些细分赛道更受资本青睐?资本最热衷投资处于哪个阶段的医药健康企业?哪些地区的医药健康投资最为活跃?透过2023年7月-2024年6月间医药健康领域投资数据解读,或可感知诸多变化。

  21世纪创投研究院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7月-2024年6月间,中国医药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融资事件2422起,总融资金额约2321亿元。从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的趋势上看,2024年上半年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活跃程度与2023年下半年相比呈增长趋势,市场环境整体处于回暖过程中。

  具体而言,从融资事件的数量上看,统计期间内,2024年1月融资最为活跃,共有融资事件252起,2023年10月则最为低迷,仅有159笔融资。2024年上半年融资事件合计为1231起,与2023年上半年融资事件775起相比,同比增长58.8%。与2023年下半年融资事件1191起相比,环比增长3.4%。

  从融资金额上看,统计期间内,2024年1月的总融资金额量最大,单月融资额达到约367亿元。2023年10月总融资金额量最低,单月融资额约103亿元。

  统计区间内,融资数额较大的代表性案例包括,2024年1月5日,华润医药商业完成引战混改。本项目融资金额共计62.60亿元,其中战略投资人合计增资52.60亿元,原股东同步增资10亿元。据悉,该项目也是近三年医疗医药行业单笔规模最大的私募融资项目。

  2023年7月,先通医药完成超11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金石投资、国调基金、通用技术创投、中信证券投资等众多国家队、产业集团和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投资,国寿股权和荷塘创投等现有股东继续增持股份。

  从投资阶段看,创投机构向两端投资的趋势愈加明显。一方面,创投机构更加注重投早、投小。在统计区间内,A+轮及以前的早期投资合计为949起,占总数量的39.2%。当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机构希望从更早期的项目投资中发现机会,此时项目的估值也相对更低。

  另一方面,由于IPO退出渠道的不确定增加,并购投资正愈加活跃。统计区间内,包括buyout投资、非控制权收购在内的并购投资达到941起,占总数量的38.9%。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关注的并购事件包括,2024年年初,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买下惠泰医疗21%股权,成为惠泰医疗的控股股东。

  从细分赛道来看,统计期间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事件占比最大,共有999起融资,占比41.2%;其次为医疗器械,共有772起融资,占比31.9%,其余依次为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医药健康其他以及医疗信息化,分别为235起、211起、120起和85起。

  最后,从项目融资区域上看,统计期间内,超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较多,其中江苏省融资事件最多,为408起。浙江省、上海、广东省和北京的融资事件也十分靠前,分别为328起、319起、309起和266起。

第二部分

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最新趋势观察

  1、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政策持续推出,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具有规模大、壁垒高、需求强的特点,一直是国内VC/PE机构投资布局的重点赛道。同时,医药健康行业发展与政策强相关,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顶层设计正不断完善。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目标,到203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健康行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密集发布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

  例如在具体产业政策方面,2021年12月28日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

  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药品研发,到审评审批、进医保、进医院,再到金融支持,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多个省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从监管政策层面来看,2023年年中以来医疗合规要求趋严带来的行业震荡仍在持续。短期来说,对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药产品的临床研究进度和产品商业化推广进程带来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医疗合规的要求让医药健康市场变得更有效率、有质量,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2、多地加码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高地,产业基金争相设立

  由于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消费意识提升、行业政策红利释放等因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21世纪创投研究院统计发现,多地纷纷出台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希望通过基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比如,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3年北京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到9761亿元,为今年实现万亿级跃升奠定基础。继上半年北京市出台第三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等政策之外,近几个月以来,先后或即将出台合成生物制造、医疗器械、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并推出“优化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

  2024年3月,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昌平设立,重点布局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该医药健康产业基金由顺禧管理公司联合康桥资本共同管理,基金采取Co-GP联合管理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合力。围绕早期研发和产业化落地“两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预计年底前完成投决项目46个,投决金额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增近90亿元。

  上海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7月,上海正式签约发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约900亿元。与此同时,上海还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痛点难点,出台了新一轮《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

  深圳、广州也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基金。今年4月,作为深圳市首批4只“20+8”产业基金之一,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50亿元,将投向生物医药、细胞和基因等领域。

  2023年初,1500亿元规模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规模的广州创投母基金同时宣布成立。其中,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

  随后在2023年8月,广州产投生物医药与健康专项母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60亿元。执中ZERONE数据显示,这是2023年7月以来,注册资本最高的10支医药健康基金之一。

  3、前沿生物技术与AI技术快速突破,带来行业广阔发展前景

  随着前沿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突破,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展现出强劲动力。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的科研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鼓励。在这种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会得到提升,一些源头创新将不断涌现,这是医疗行业走向新繁荣的基础。

  21世纪创投研究院注意到,一方面,细胞技术、基因编辑的技术、核酸技术、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的不断突破,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加优化和低成本的方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医药健康行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

  “未来十年医疗行业最让人激动的系统性变量就是AI。在医疗行业,AI产品除了服务于医疗影像和手术导航,还可赋能医疗器械和药物的研发。”孙琦说。

  21世纪创投研究院访谈发现,尤其是AI制药赛道近年保持较高热度。据了解,AI制药可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各环节周期,降低企业在研发新药时的成本投入,同时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降低新药研发风险,提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相较于传统制药在新药研发领域拥有明显优势。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生成式AI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技术公司创造600亿至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AI制药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如晶泰科技,其于2024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据了解,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中有16家都与晶泰建立了合作。2023年,晶泰科技与礼来签署协议,实现在AI(人工智能)小分子新药方面的合作。根据协议,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 研发首创新药,填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礼来将支付最高2.5 亿美元的预付款。

  另外,获得启明创投、华平投资、复星医药礼来亚洲等投资的英矽智能,也已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1月,英矽智能发布创新候选药物ISM001-055在临床2a期实验中的积极顶线数据。该药物由生成式AI驱动药物发现与设计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积极效果,成为全球首个AI药物概念验证案例。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年发展,AI制药行业已从“讲故事”转向“看成果”

  4、license-out模式火热,生物医药企业寒冬中积极寻求全球合作共振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模式正逐渐火热。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输出)数量首次反超license-in(许可引进)数量。同时,浩悦资本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0%;首付款金额达9亿美元,凸显出中国创新药市场的热度攀升。

  据了解,在资本寒冬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估值挑战,由于IPO收紧和行业整体估值下滑,许多企业不得不接受折价融资,以换取新一轮资金支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引发老股东不满,也让创始团队陷入新老股东的估值博弈中,企业通过裁员、缩减管线和license-out交易寻求破局。

  外资药企敏锐捕捉到中国Biotech资产的低估值机会,将其视为高性价比的投资标的。例如,亘喜生物的市值从2021年的16.43亿美元下降至2023年底被阿斯利康收购前的5.94亿美元,跌幅超过60%。BioNTech也正是抓住这一机会,在2023年用10亿美金获得普米斯PD-L1/VEGF双抗项目的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权,并在2024年进一步以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全部股权。

  浩悦资本指出,license-out交易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趋势,国内和海外药企纷纷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抢占创新资产。过去一年半,BioNTech接连与昂科免疫、映恩生物、宜联免疫、三迭纪和道尔生物达成合作,获得七款产品的license-out权益,近期礼新也与默沙东达成license-out交易,又例如诺华通过与信瑞诺的合作推动其肾病治疗管线全球化,并以32亿美元收购信瑞诺医药,彰显其对中国Biotech技术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国内药企积极发力,康宁杰瑞与石药达成总价30亿人民币的双抗和ADC交易,复星国际以13.37亿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通过license-out和并购快速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些交易不仅彰显全球资本对中国Biotech技术创新和靶点差异化能力的高度认可,也展现国内优秀Biotech企业的应对策略和全球化布局能力。

  5、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医药健康领域并购潮起

  2024年初,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买下惠泰医疗21%股权,成为惠泰医疗的控股股东。这笔交易在行业内极具标杆性,它不仅开启了医药健康行业的并购浪潮,也为一级市场探索并购退出路径带来借鉴意义。

  作为惠泰医疗的投资人,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事谈到,过去并购发生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从并购方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公司能拿出很大的资金做并购的比较少,并购方本身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二是被并购方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家还是倾向于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太能从心里接受并购这件事。

  但看从全球产业视角而言,包括在医疗健康领域里,通过强强合作或者相互协同,也就是通过并购做出规模效应、加强竞争地位实际上是个常规的方式。目前来看,中国真正意义上有能力通过并购做大的公司在慢慢产生。

  孙琦对21世纪创投研究院表示,医疗投资正在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新增的优质项目越来越少,而市场中存量项目却很多,其中有些好项目可以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随着IPO阶段性收紧,并购成为重要退出渠道。今年,国家层面也出台多项政策举措,鼓励上市公司并购。

  对道彤来说,并购业务是重要发展方向,但仅凭自身力量做并购难度是很高的。由此,道彤选择与上市公司、产业龙头合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并购探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孙琦认为,首先,要找市值规模适中的上市公司合作,这种上市公司有意愿把市值做得更大。第二,上市公司要有健康的财务表现和充裕的现金流,才有能力出资做并购。

  约印医疗基金合伙人熊水柔对21世纪创投研究院表示,上市公司有市值管理的需求,被投企业有退出的诉求。近期,约印的很多已投企业已经在跟上市公司加强交流,探索并购合作的可能性。但并购达成也有一定的挑战,主要还是看双方团队能力和业务发展的匹配度,以及是否能够在估值上达成一致。

  从政策层面来看,9月24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官宣后,证监会当日就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简称“并购六条”)。此后,A股市场反响比较积极,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10月以来,已有广东、上海、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政府机构、国资监管部门以及行业自律组织等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进行了支持和引导。可以预见,在政策推动下,并购将成为医药健康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退出渠道。

第三部分

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部分细分领域投资风向扫描

  1、医疗器械国产化、高端化趋势明显

  医疗器械是医药健康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技术迭代也十分活跃。在行业中,医疗器械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与体外诊断(IVD)四大细分领域。

  《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4)》(简称《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为32313家,比上一年减少了319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1600亿元,比上一年下降约6.4%,这种情况在21世纪以来的20多年中是首次出现。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2023年防疫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二是国家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三是国家加大医疗领域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市场的活动。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总数为1375709家,比上一年增加166010家。

  近年来,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研发投入力度连年提高。《蓝皮书》显示,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61个,增长10.9%;至2023年底,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达到250个,过去十年整体保持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增加,全国117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投入经费总额为225.18亿元,占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的8.99%,比2022年有所提高。

  在医疗器械行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医疗器械正加速涌现。一些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研发正在不断取得新突破,让中国本土公司形成跟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比如,品驰医疗是其中典型案例。据了解,品驰医疗跟清华大学陆续开展脑起搏器(DBS)、迷走神经刺激器(VNS)、骶神经刺激器(SNM)、脊髓刺激器(SCS)等系列化神经调控产品的研发,并实现了产业化。这些产品打破了神经调控产品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的局面,让品驰医疗实现从行业跟随者到并肩者、引领者的转变。

  目前,品驰医疗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等产品已经在全球具有领先性。2023年,君联资本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参与到品驰医疗的融资中。

  2、手术机器人本土创新崛起

  手术机器人是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可以克服人的生理局限,用在高精度要求的微创手术中,具有操作精度高、操作可重复性高、操作稳定性高等特点。

  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未来全球及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其中,预计到203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39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709.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9%。

  长期以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政策,一批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此环境中诞生,并在一二级市场吸金无数。

  其中,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成熟度最高、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国内在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包括微创机器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MP1000)和思哲睿医疗(康多机器人)等。

  同时,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有数据显示,2024年1月,我国已有十多家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崭露头角,累计有38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国产品牌27款,进口品牌11款)。

  近年来,AI、5G及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不断提升手术机器人的功能,进一步推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为“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另外,部分省市也将手术机器人的费用纳入医保。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随着手术机器人多应用场景落地、叠加《“十四五”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公布、医保扩大报销范围,手术机器人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本土设备集中上市后将积极展开市场教育,国产升级确定性强。

  3、ADC药物出海火爆

  在创新药领域,ADC正成为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ADC全名为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具有强效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生物药物。它兼具了单克隆抗体药物高度特异性和靶向性的特点,以及小分子药物清除癌细胞的高效性,能协同发挥抗体药物和化学药物各自的优点,降低对生物系统的伤害。

  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647亿美元,中国ADC市场有望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662亿元。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近年来,多笔ADC授权交易持续达成,凸显海外合作方对国内ADC产品的认可。

  比如,4月3日,丹麦生物科技公司Genmab宣布,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普方生物,约合130亿元人民币。后者正是一家ADC公司,研发管线覆盖多款针对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在研ADC药物。

  12月4日,Duality Biologics(映恩生物)宣布已与葛兰素史克(GSK)就一项潜在同类最佳ADC药物(DB-1324)达成独家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GSK将预先支付3000万美元预付款及其他行权前里程碑付款,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推进该ADC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此外,如果GSK行使许可权,映恩生物将收取行权费以及后续在开发、法规注册和商业化不同阶段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9.75亿美元。

  浦银国际研报认为具备强大ADC技术平台,已在ADC技术研发积累多年丰富经验,且已开发多款差异化ADC药物的;已积累多款差异化ADC临床药物,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创新大药企的;具备全面丰富的技术能力、全球领先的ADC外包服务公司,将有望在ADC浪潮中成为行业引领者并持续受益。

  4、合成生物学从“技术”发展成为生物制造“产业”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改造生命(细胞等)或从源头开始构建一套生命系统,以帮助人类实现治疗疾病、生产产品、治理环境等目标。

  2023年以来,合成生物学已从技术突破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其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重构传统产业,形成全新的生物制造产业,为现有市场、用户提供更贴合政策、市场和用户的产品。全面从技术研究转型成为产业应用,“生物制造”的提法逐渐替代“合成生物学”。

  《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显示,根据公开数据以及合理的假设,预计生物制造市场在中国2023年的整体规模不低于4139.2亿元,2020-2023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经测算接近20%。2033年,中国的生物制造市场将达到近2万亿元。其2023年至2033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6.6%,市场将处于黄金高速发展期。

  在医疗健康、工业化学品、生物农业、食品饮料、美妆日化以及上游技术六大应用场景中,以2023年为例,医疗健康仍是生物制造产业目前最大的细分市场,生物制造产业在医疗健康场景的规模达到2360.8 亿元。另外,工业化学品场景的规模达到741.6亿元,生物农业场景的规模达到702.8亿元,食品饮料场景的规模达到212.9 亿元,美妆日化场景达到50.9亿元,上游技术场景达到70.2亿元。

  政策层面来看,生物制造产业当前处于政策红利期。2022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央及区域陆续出台生物制造产业相关政策。同时,大批国有资本有规划、有节奏的注入生物制造产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与之相对的,创新型企业由于政策、法规环境等多种因素也更热衷于欢迎国家队的入驻。易凯资本认为,在未来5年内,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的人民币资金仍将主导生物制造产业投融资市场,企业与政府紧密协同将会成为常态。

  5、AI影响下,数字医疗领域两大结构性机会显现

  数字医疗是指把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远程医疗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据《2023—2027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为2110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至809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医药健康行业整体处于资本寒冬期之中,数字医疗领域的融资也处于低谷期。根据远毅数据库总结的数据,在过去5年,中国数字医疗投融资一级市场断崖式下跌,但这不是孤立的现象,整个亚洲数字医疗行业的投融资数据都在下降。

  一些专注于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仍然看好数字医疗的长期价值,并不断寻找投资机会。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指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今年全世界在医疗行业最大的趋势就是大模型和AIGC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时间跨度拉长来看,医疗模式在农业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医生的劳动力就是生产工具。在工业化时代,有了很多新设备,从外科手术的设备到疫苗药品的发现,人和设备是生产工具。

  “再到数字时代,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医生、有更好的大型的设备,我们越来越觉察到医疗过程所产生的数据逐渐成为生产工具,我们认为大模型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行业,引发新的行业革命,而现在才刚刚开始。”杨瑞荣说。

  未来,有两大结构性机会正在显现。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何通过AI解决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实现医院IT数据的整合,这是巨大的机会。二是数字化创新产品,国内很多从业者专注于个性化医疗服务,远毅也孵化了多个单病种的医疗大模型企业、还有通过人工智能进行院外管理很成功的公司。

  展望2025年,杨瑞荣认为,数字医疗行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第一,合规要求趋严和医保控费带来的压力会成为常态化;第二,生成式AI带来的机会将进一步加速,2025年可能会看到很多产品迅速成熟,收入和盈利规模迅速扩展;第三,公立医疗机构开始拥抱商业化保险,在1~2年内有机会看到巨大的突破;第四,临床医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热情高涨,转化也慢慢显现出加速的趋势,但是因为监管的原因,市场的准入还存在很大的障碍;第五,医疗行业不仅仅有出海这条路,更大的机会是“出院”,把院外的病人管起来,打通全病程的生命周期管理链条。

  6、银发经济升温,老龄人群医疗消费赛道迎风起势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也随之带来“银发经济”的崛起。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其中包括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抗衰老产业、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等。据悉,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

  银发经济具有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等特点。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银发经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0%,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3.9万亿元,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0万亿元以上。

  银发经济已经成为投资机构布局的重要主题,2024年5月,中国人寿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这也是保险行业首支“银发产业”主题的人民币股权基金,管理人由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健投公司全资子公司国寿股权投资公司担任。

  在银发经济产业链中,医疗赛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浩悦资本指出,国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用了22年就从21世纪之初的7%翻倍增长到14%,而在后十年中,中国更是从老龄化社会快速进展到超老龄化社会,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使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康复亚专科、骨科及糖尿病等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类别发病率急剧提高。

  这些领域在严肃医疗药械及服务领域已经逐渐成长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明星赛道,在当下资本环境中也不乏明星公司、大额交易的频繁出现。契合老龄化赛道:糖尿病、高血压、阿尔兹海默症、睡眠障碍、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管理相关的亚赛道,将成为药械爆款的潜在战场。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诸如合成生物学机器人等创新药械技术以及智慧化、智能化的创新服务模式在快速涌入老龄人群消费医疗市场。规模化的老龄群体、更高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更强的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共同导致当代老年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医疗企业在积极拥抱银发人群,加速实现供给侧的适老化改造。

第四部分

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案例发布

  在以医药健康投资作为重点关注方向的诸多投资机构中,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通过对数百家投资机构的调研、走访与问卷发放,收集各基金募资,医药健康领域投资、退出,及1被投项目的后续轮融资等业绩表现,同时参考第三方机构CVSource投中数据的数据,再结合行业专家评委会对参与调研机构在ESG等方面的考量,“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领域投资竞争力研究案例”由此新鲜出炉。以下为具体案例名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21世纪创投研究院发布《2023-2024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43)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联基金安信基金
B
博时基金渤海汇金博道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盛基金长城基金诚通证券财通基金长安基金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城证券财通资管长信基金财达证券长江证券(上海)资管财信证券
D
东方红资产管理东莞证券东海基金德邦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财基金东海证券德邦证券资管东兴证券东兴基金第一创业东吴基金达诚基金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大成基金东方基金东吴证券
F
方正富邦基金富国基金富达基金(中国)方正证券富荣基金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
G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寿安保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新国证基金国泰基金国新证券股份国金基金国信证券国融基金格林基金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广发基金国联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润元大基金海富通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富基金宏利基金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华安基金华商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华安证券华西基金泓德基金汇泉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惠升基金汇安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夏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创证券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
J
嘉实基金建信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九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合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江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