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图解季报】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基金2023年二季报点评

2023年07月24日 12:13
作者:财智星
来源: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一、基金基本情况概述

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011363)成立于2021年2月3日,二季度最新规模55.12亿元。

基金经理史博拥有15.2年的基金投资经历,2021年2月3日正式接受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基金管理,任职期间回报为-30.76%,位居同类3925只基金中第3011名。

史博现管理9只产品(包括A类和C类),管理总规模为135.01亿元,平均年化回报为6.33%。

基金经理变动一览

二、业绩表现

基金本季度收益为-6.03%,同类平均收益为-2.55%,在同类2305只基金中排名1779位。

基金历史季度涨跌幅

成立以来基金净值与指数表现

数据说明:1、基金回撤率,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产品净值从最高点开始回落到最低点的幅度,即亏损幅度。这是一个历史指标,比较的是基金过往净值;2、回撤越小越好; 3、回撤和风险成正比;回撤越大,风险越大,回撤越小,风险越小。

三、规模与持有人结构

最新数据显示,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基金的总资产为70.50亿元。较上一期79.79亿元变化了-9.29亿元,环比变化了-11.64%。

基金历史资产份额变化

数据说明:基金规模过大或者规模过小,对基金都会存在不利影响。同时基金份额变化如果过于剧烈,也值得投资者了解一下出现变动的原因。

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基金的持有人数为85919人,机构投资占比为0.35%。

基金投资者结构变化

机构持有者:指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中持有该基金份额的组织。

个人持有者:指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自然人中持有该基金份额的人员。

数据说明:机构、个人持有占比数据仅年报和半年报披露

四、基金持仓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本期该基金的股票仓位达61.7%。较上一期环比变化了-14.25%。

基金股票仓位变化

从十大重仓股情况来看,最新一期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为36.60%。

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变化

数据说明:通过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可以看出基金经理持股集中度。持股集中度可以用来辨识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判断基金波动率的高低,但不能简单的用持股集中度的指标来判断基金的好坏。

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基金二季度十大重仓股明细

数据说明:区间涨跌幅统计区间为二季度

基金最新换手率为57.47%,上一期换手率为73.83%。历史换手率最高为2021年12月31日,高达89.69%。

基金年化换手率变化

数据说明:1、报告期时间为半年的,对应的基金换手率为半年度换手率。报告期时间为年的,对应的基金换手率为年度换手率。 2、基金换手率用于衡量基金投资组合变化的频率。换手率越高,操作越频繁,越倾向于择时波段操作;基金换手率越低,操作越谨慎,越倾向于买入并持有策略。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五、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市场整体回顾:2023年一季度市场,全球市场“深度价值”与“人工智能”两条主线较为清晰,A股市场中“中特估”相关主题与欧洲、日本等市场深度价值风格交相辉映,而A股市场中“人工智能”相关主题与美股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相互映射。因此,在一季度中两条主线的公司表现都较为突出。而到二季度,风云突变,伴随着中国后疫情时代经济呈现出弱复苏走势,宏观敞口暴露较大的“中特估”等相关标的表现较为疲软,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热门主题相关的公司股价表现在流动性宽裕的环境下依然持续强势。 回顾2023年第二季度A股市场以及港股市场主要指数表现:A股以及港股市场中主要指数收益都为负,其中上证指数下跌2.16%,沪深300指数下跌5.15%,创业板指数下跌7.69%;港股市场中,恒生指数下跌7.27%,恒生科技指数下跌9.12%。两地市场在二季度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走势。回顾海外市场,全球主要指数普遍出现上涨,其中成长类指数表现优于价值类指数,其中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3.41%,标普500指数上涨8.3%,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2.81%。 复盘2023年二季度A股和港股市场的行业表现,A股市场中二季度表现最好的五个申万一级行业分别是通信(+16.33%),传媒(+6.34%),家用电器(+5.15%),公用事业(+5.14%)以及机械设备(+3.04%);而表现最差的五个申万一级行业分别是商贸零售(-19.32%),食品饮料(-12.91%),建筑材料(-12.21%),美容护理(-12.18%)以及农林牧渔(-11.27%);港股市场中二季度表现最好的三个恒生一级行业分别是电讯业(-2.53%),可选消费(-7.71%)以及工业(-10.68%),而表现最差的三个恒生以及行业分别是医疗保健(-15.38%),资讯科技业(-14.76%),地产建筑业(-12.75%)。从2023年第二季度来看,港股市场避险情绪严重,防守型行业的表现较好。 今年A股市场由于流动性宽裕,同时海外科技主题热点相对较多,市场中热点轮动较为迅速。我们就市场中基金投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谈一谈对全球不同市场以及热点行业的观点,介于篇幅原因,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二季报中主要分享对于不同区域宏观的思考,其中分为(1)对中国经济弱复苏的思考;(2)对港股市场投资的思考;(3)对美国经济韧性的思考;以及(4)对日本市场的思考,第二部分将在基金中报中分享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投资过程中价值陷阱(ValueTrap)与成长陷阱(GrowthTrap)以及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等观点。 关于中国经济的弱复苏:伴随着二季度整体宏观数据的下滑,以及统计局公布的社零消费数据的乏力,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前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如实的反应了这种预期。因此,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离岸的港股市场与全球主要的市场相比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汇率市场也呈现出单边贬值的压力。我们对年初至今市场的逻辑进行复盘,认为年初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存在“两个高估“:(1)市场高估了新冠放开之后所带了的经济复苏的弹性;(2)市场高估了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能力(即希望通过分母端的下行来刺激出分子端收入的回升);引起这”两个高估“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过去三年一系列紧缩政策下,企业以及居民层面上微观信用的受损,即企业端和居民端资产负债表加杠杆的空间有限,同时加杠杆的意愿不足。当然本质还是购买力不足所导致的需求不足,使得供给端的企业在扩产后面临产能过剩,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下滑,因此放缓了再投资的强度。总结来看,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前景担忧的第一个问题来自于需求端,即如何重建微观信用。 第二个引起资本市场担忧的问题来自于地方债务问题。地方城投平台植根于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房地产市场走商品化路线后,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以及土地交易的相关税收获得财政收入,并且通过财政收入来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客观地说“土地财政”是过去三十年时间,中国取得内生飞速增长的动力之一。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微观个体出发,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在修炼吸星大法后确实功力大增,但同样也饱受反噬之苦。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土地财政”推动的城镇化,使得国内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铁设施,城市绿化,地铁交通都处于全球较为发达的水平。快速流入发达城市群的人,同样也享受到了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红利效应。简单做一个小结,地方政府快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商业模型需要“土地财政”这台V12发动机来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当这台发动机不堪重负的时候,地方政府的债务自然就会出现问题。而当前引起这台发动机受影响主要原因也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结果。2015年以后,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依靠“棚改货币化”去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所带来的行业景气,激进增加融资规模,透支资产负债表,不断获取高价土地以期望通过房价的上涨,获得收益的同时实现行业规模的逆袭。然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对于房地产政策主基调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压降银行端按揭贷款在贷款端的比重,同时要求房地产企业在“三条红线“的基础上逐步去杠杆减少金融系统性风险。三年疫情的背景下,居民端的收入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20年之前五年刚刚购置完房地产,因此地产需求开始呈现出疲软的状态,房地产企业也逐步开始出现“暴雷“等资不抵债的事件。而当地产行业供给端的信用主体发生违约事件之后,拿地的能力以及意愿都受到了抑制,因此房地产行业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呈现收缩状态。地方债务问题的本质来源于过分依靠单一土地财政这种卖地的初级商业模式。同时,再投资的资产回报率水平较差。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的是形成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弱复苏的一些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成因,资本市场往往习惯于线性外推,担忧中国经济的中长期成长前景。不少市场中的券商研究机构喜欢拿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90年代做比较,据此推断出中国将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们对此研究结论并不苟同,在我们的宏观分析框架下,确实可以看到在过往的三十年时间内,全球主要的经济体有两次陷入微观“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第一次是九十年代的日本,在日本股市以及楼市等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下,日本政府第一次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时候,无论从货币还是财政的角度干预力度较为保守,使得居民的资产端陷入严重的收缩状态,同时居民负债端又是相对刚性的,因此普通百姓不得不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通过节衣缩食来偿还债务,使得日本最终形成了不敢负债,信贷保守的社会文化,也最终形成了居民和企业螺旋式的通缩。第二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过度的信用下沉使得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持有次等级金融衍生产品的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由于自身对于历史中大量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的案例研究的学术背景,非常果断地通过定向注入流动性以及大规模量化宽松(QE)等政策,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来缓解金融机构资产端的同时降低了居民端的杠杆。历史上的两次居民端“资产负债表”的经历都表明解决问题的核心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信用背书,通过中央政府的信用加持来打破地方以及居民端陷入螺旋式通缩的预期。我想当前中国面临类似困境的时候,同时有历史上两大经济体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参考,尽管面对地缘政治摩擦不断加剧的现实,但依然可以对如何解决中国当下的经济问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尽管同时有不少的投资者会质疑在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中,在多头任务的压力下,我们对于刺激经济可执行的财政货币化的空间有限。在这里借用孙立平老师的国计和民生二元论框架来进行解释。民生是国计的基石,民生是皮,国计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办法总比阶段性的困难要来的多,我们也相信在紧缩性政策逐步调整的过程中,整体经济预期将恢复到平稳水平,而资本市场的悲观预期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于香港市场的思考: 相信通过过去五年港股市场的表现,不少投资者已经对香港市场丧失了信心。诚然,港股市场当前处于较为痛苦的转型期。但是,在这里依然想向我们的基金投资者分享我们对香港市场的思考。港股市场的容错率相对较小,对投资人员的资产定价和风险管控都提出了比A股市场更高的要求。进入港股市场前,需要明确的是港股市场具备两个风险点:第一、港股市场与全球主流的股票市场相比较是相对弱势的跟随市场。而这个感觉应该是和大家直观感觉是一致的。造成这种弱势状态的本质还是因为港股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离岸市场之一,下列四个系统性因素始终制约着香港市场:(1)投资者的结构和目的,港股市场中无论是主流的外资投资者还是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南下投资者都将这个市场作为配置型市场,海外投资者由于本国资产收益率水平下降因此来到中国市场来寻找能够提供更高回报的资产;南下投资者通常将港股市场作为A股市场的补充,买入一些A股市场稀有的行业及标的。(2)港股市场约有2/3的公司来自于内地,海外投资者的共识是A股市场是较为封闭且有较强流动性的市场,更愿意将投资的重点以及资金沉淀在A股市场中,因此对于两地市场上市的公司通常选择A股作为投资标的;(3)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没有独立的央行机构来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冲和抵御市场的波动;(4)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交易市场缺乏现金管理工具,因此一旦资金从股票市场离开,没有相对应的承接工具。第二、港股市场是一个流动性相对稀缺的市场。港股市场在19年之前平均每日成交额在800-1000亿港币左右,这个体量和国内A股市场创业板一天的成交额相当。同时,香港市场由于交易成本等因素,目前仍然是全球换手率最低的交易所之一,平均年化换手率在50%左右与A股市场动辄年化400%-500%的换手率相比非常低。同时,我们在香港市场中经常能够看到某个行业中头部一线公司估值非常昂贵,而腰部以及尾部公司撇开公司质量等因素依然非常便宜。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使其无法有效的下沉,因此“雨露均沾”无法出现在港股市场,A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二线龙头股票与一些龙头股票估值收窄的逻辑往往在港股市场并非是一个有效的投资策略。 同时,在港股市场的分析框架中,中金公司的海外首席策略师刘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港股市场的“分子-分母”分析框架。港股市场的分子端是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而港股市场的分母端主要有两方面组成:美债无风险收益率(Risk-freeRate)以及外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ERP,EquityRiskPremium);很多投资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分子端和分母端所属的地域是不一致的?核心的理由有两点:(1)港股市场采用联系汇率制度,根据利率汇率平价模型,因此港股市场的定价基准是基于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2)港股市场仍然是海外投资者主导定价的市场,因此海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决定了市场整体走向;显然,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去杠杆高质量发展转型之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同时2020年之后三年疫情使得香港市场的分子端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缓。而疫情之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快速,大幅度加息,使得无风险利率水平迅速上升。叠加海外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在转型期的中长期增长前景,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因此,可以说过去五年,港股市场面临着“分子端-分母端”双杀的惨烈现状。借助上述的分析框架,我们对于港股市场的判断相对乐观,借用《货殖列传》三句典故:“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港股市场来说,正是由于其弱势跟随,流动性较差同时容错性较差的特点,因此需要投资人对境内外宏观整体环境,流动性水平,周期位置等等要素进行自上而下的分析,也需要管理人对不同类型的行业都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香港市场不仅仅有消费,医药,互联网等新兴成长性行业,也有宏观顺周期的各个行业,以及独立于中国内地经济环境的香港本地高派息的公司。香港市场这样特殊的离岸市场特性是需要管理人具备完备的综合能力,以应对不同的市场周期和外部因素对香港市场造成的阶段性冲击。同时,香港市场的年化平均换手率在50-100%水平,远低于A股市场的换手率(年化平均换手率接近500%),大部分市场中主要交易标的日均换手率在0.5-2%水平,港股市场更加重视在合理估值水平下买入优质资产后通过业绩的增长所带来的复合回报率水平。 在复盘港股市场各行业公司股价历史表现的时候,我们认为两种策略或者两种策略相结合的哑铃型策略有希望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力求取得中长期稳健的收益: 成长型策略——质量成长(QualityGrowthStrategy)策略 在复盘港股市场各行业公司股价历史表现的时候,会发现过去五年,十年涌现了一批五年五倍,十年十倍的大牛股,这些公司能够长期获得外资机构以及中资机构的认可,底层的共通逻辑是中国国内高质量成长的背景下,依靠商业模式建立了深厚的护城河和强大的竞争能力来驱动现金流不断稳定增长的公司。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2021年美联储流动性释放以及22年的流动性收紧都属于极端的市场环境),港股市场中如果采用量化手段进行有效因子分析可以观察到,质量和成长这两个因子无论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维度都是较为有效的归因模型。而质量和成长这两个因子主要就是由上述的高质量成长公司来构成。 价值型策略——股息增长(DividendGrowthStrategy)策略 复盘港股市场各行业公司股价历史表现的时候,会发现传统价值型行业过去五年依然涌现了一些复合收益率稳定同时兼具低波动的公司。这也是港股市场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具备的另一类投资机会——依靠派息增长来驱动的低波动的防守型股票。因此,在香港市场中第二个投资策略是港股股息增长(DividendGrowthStrategy)策略。该策略的投资理念主要是对于成熟行业进入发展末期的公司来说,由于其现金流产生的稳定性使得公司可以每年提升派息比率来增加对投资者的回报。港股股息增长策略(DividendGrowthStrategy)也是基于港股市场中传统的高股息策略的投资效果较差的现状进行不断优化和迭代产生的股息类投资策略,该策略有望在保证股息回报的基础上同时兼具了公司的成长性,可以有效解决高股息策略中经常遇见的“价值陷阱”等问题。 关于美国的经济韧性:客观来说,站在年初时间点,无论是市场还是我们都对美国经济存在明显的“两个低估”(1)市场低估了在高利率,高通胀,高地缘政治摩擦的环境中美国经济的韧性;(2)市场低估了2023年是科技大年,无论是年初的AIGC(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室温超导,可控核聚变,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以及FSD(自动驾驶)等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形成第一个低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菲利普斯曲线,即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持续短缺使得劳动力薪资水平具有较强的韧性,从而也使得通胀下降的速度要比市场预期的要弱一些。一季度,国内的海外宏观分析师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将进入深度衰退,美联储将通过降息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回暖。然而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我们似乎只能跟随美联储的每次议息会议亦步亦趋,美联储在其政策框架下也表现的小心谨慎,降低市场对于宽松的预期。因为在持续快速的加息进程中,美国金融系统中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黑石集团(Blackstone)的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Reits—Breits违约,硅谷银行(SVB)、瑞士信贷(CreditSwiss)暴雷等事件便是这种系统脆弱性的体现。过去百年,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一直是两个(1)保持物价稳定;(2)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在08年全球经融危机(GFC)之后,持续的量化宽松(QE)在金融系统中释放了过量的流动性,使得金融系统中重要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逐步转变为“低利率”“低通胀”击鼓传花式的资产配置。这种“温水煮青蛙”状态在新冠疫情中美联储在短期内释放巨量流动性达到了极致。当美联储在坚持两个政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在加息进程中考虑被低利率环境所“惯坏”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而引入新的关注变量的时候,也即形成了政策的“不可能三角”,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金融系统稳定无法兼顾。当金融系统脆弱性逐步浮现出来的时候,美联储不得不在通胀尚未回落至低位时候暂缓或者是停止加息,这将使得全球市场更长时间处于相对较高的通胀环境中。全球从过往“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低摩擦”的大缓和时代进入“高通胀,高利率,低增长,高摩擦”的新的宏观范式中。当前困扰我们重要的问题来源于当通胀水平受制于金融系统稳定性无法下降至疫情前2%左右的水平,美联储是否会向上调整美国的长期通胀中枢。倘若长期通胀中枢水平上调,全球的资产定价将随之调整。同时,我们也许需要为“灰犀牛”等尾部风险事件做好准备,即当美国金融系统出现裂缝的时候,通胀水平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2%左右的长期通胀中枢,美联储被迫在高通胀的环境下进行量化宽松(QE)。 在展望美国今年下半年的宏观政策的时候,我们自始至终认为美联储今年下半年可能不会降息。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下半年会降息主要的原因在于持续的快速,大幅度的加息使得金融系统出现了裂缝,稳定性存疑,结合硅谷银行,瑞士信贷以及黑石等机构一系列违约或者暴雷事件的发生,因此市场交易美联储会在下半年开始降息。客观说这种推论逻辑是有谬误:第一、当金融系统出现离散风险的时候,美联储手里面的工具很多,比如在银行间注入流动性或者是定向通过掉期等方式对特定的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支持。上述市场的观点认为个别机构的暴雷就要使得美联储降息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导致市场当前交易的利率期货曲线定价是错误的。第二、我们可以结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于通胀的分析框架模型,可以知道当前观察核心通胀的三要素中,核心商品正处于通胀下行的阶段,而核心居住服务只是由于编制方法有6个月的滞后其实也是出现了下行的走势,当前美国的通胀仍然有韧性的主要原因是非核心服务,这是当前powell最关注的指标,也被华尔街称作超级核心通胀。本质其实就是工资通胀,背后其实对应的是劳务市场供需关系。美联储历史上,沃尔克的前任伯恩斯曾经在通胀没有完全降下来之前进行降息操作,导致了70年代的大滞涨时期,美联储有这样的历史教训,所以其实很难重蹈覆辙。第三、从美元地位的角度来说,在通胀未完全下行的时候采取降息的操作,使得美元的信用在全球市场中存疑,而近期人民币与巴西,俄罗斯以及中东的结算其实都在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尽管道阻碍且长,但是人民币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于日本市场的价值回归:年初至今日本市场表现较好,市场中有不少关于日本市场在经历了“逝去三十年”之后重新回归的讨论。我们也简单谈一谈对日本市场的看法。我们认为今年的日本以及欧洲市场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在高利率,高通胀,成长陷入低增长环境中,从资产性价比的角度,深度价值风格的股票更具性价比。与此同时,东京交易所的一系列政策改革以及巴菲特买入日本五大商社公司等事件催化了深度价值风格因子估值加速修复。具体分析如下:(1)历史上日本公司因为经历了90年代泡沫破灭,经济低迷的三十年之后,普遍公司财务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负债,信奉大而不倒的财团文化,日本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水平(ROE)普遍不高,今年东京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制度进行改革,要求PB<1的上市公司需要公布改善的愿景和路径,因此这些公司从短期来看提升了派息比率和回购力度,而从中长期来看逐步改善运营效率,现金流水平以及公司治理提升形成了上市公司的重估。其实与今年中国市场的中特估有较为相似的地方,即在国资委“一利五率”的考核要求下,国央企更加重视股东回报,营运回报率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的管理。(2)对日本市场做量化归因,今年表现比较好的因子为:低波动、高股息和价值因子,日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主要以海外投资者为主,因此海外投资者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尚且处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日本市场具备了较高的性价比。(3)对于日本整体经济来说,疫后复苏较强,但如果想吸引投资者长期参与去买成长性的公司的话,一定要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能够提升,但我们发现日本这一次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主要来源是日本兼职工作,而不是全职工作,主要是因为疫后开放,日本作为旅游国家对劳动力短期需求激增导致的parttimejob工资上涨。而长期还是要看能不能有全职工作的薪酬上涨;(4)“巴菲特”效应,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信用主体在日本发了一万亿的日元债券,融资成本极低,而他重仓的日本五大商社股息率平均在3-4个点左右,同时,五大商社的底层资产主要来自能源、矿产和运输业等。本质是在高通胀,高利率的环境中,看好传统能源和周期品在过去10年由于能源转型,ESG等因素使得供给端缺乏资本性支出投资,供给端受限使得商品价格长期处于中高位水平。 面对当前如此嘈杂的市场环境,过去两年也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深刻体会到了宏观分析的重要性,大部分二级市场的投资机遇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时势造英雄,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宏观环境较为复杂,全球主要市场都具有自身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在二季报中,我们向基金投资人展示对于不同市场的宏观分析框架,主要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投资中面对噪声,尽可能做减法,宏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控制风险,尽量少犯错。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会对基于强宏观假设推演的逻辑保持理性,更加关注公司的定价在宏观冲击中是否存在错误。中国的复苏路径清晰,但道阻且长;当前全球的宏观环境仍然与疫情前有所不同,在资本成本迅速抬升,同时成长性稀缺的市场环境中仍然需要我们对市场的估值保持克制理性,选股上留足充分的安全边际。具体应对措施如下:(1)在个股的选择上面,再怎么强调安全边际都不为过,公司创造现金流的效率,绝对的估值水平,以及派息水平都是我们在应对波动的市场中能够保持客观理性的先决条件(2)逆向投资,短期内获得“情绪价值”的行业及时了结获利或者通过再平衡降低组合中持有的仓位。继续逆向增持供给端受制约,股息率处于较高水平,宏观顺周期的行业。(3)2023年是科技大年,年初至今AIGC(生成式AI),可控核聚变,室温超导,苹果空间计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获批,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以及FSD自动驾驶都让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全球新的成长点。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天天基金网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样的报告。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履行披露义务。

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本公司对所述基金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报告所载信息均为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所涉及基金的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本文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预测收入可能会波动。

本报告版权仅为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报告的任何部分。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天天基金研究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基金市场是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市场,请您务必对盈亏风险又清醒的认知,认真考虑是否进行基金交易。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信证券资产安信基金
B
博时基金渤海汇金博道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盛基金长城基金诚通证券财通基金长安基金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城证券财通资管长信基金财达证券长江证券(上海)资管财信证券
D
东方红资产管理东莞证券东海基金德邦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财基金东海证券德邦证券资管东兴证券东兴基金第一创业东吴基金达诚基金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大成基金东方基金东吴证券
F
方正富邦基金富国基金富达基金(中国)方正证券富荣基金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
G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寿安保基金国联安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新国证基金国泰基金国新证券股份国金基金国信证券国融基金格林基金广发基金国联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润元大基金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富基金宏利基金华鑫证券汇百川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华安基金华商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华安证券华西基金泓德基金汇泉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惠升基金汇安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夏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创证券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海富通基金
J
嘉实基金建信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九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合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江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