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专家观点】2024年度展望:前行中的垂直加速度

2024年01月22日 17:43
来源: 新华财经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作者:国新证券市场研究部马文扬黄羽智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勾勒中国复苏曲线的关键一年。直面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的上升,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基于基本面的顽强韧性、二十大开局的新气象、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突破,勾勒出了不同寻常的复苏曲线,夯实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正不断展现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垂直加速度。

  一、基本面中的强韧性

  回顾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展现出顽强的韧性。从总量看,2023年第一、二、三、四季度中国GDP分别同比增长4.5%、6.3%、4.9%、5.2%,持续回升向好,显著高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引擎作用依然突出。从三大需求的拉动看,2023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度达82.5%,累计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有效抵补外需压力,内需拉动支撑依然突出。从生产看,工业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2023年四季度末,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9%,较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生产效率稳步回升;2023年11月末,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工业企业存货分别同比增长1.7%和0.4%,分别较7月末年内低点回升0.1和0.6个百分点,库存周期有望触底回升。从外需看,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RCEP、国际会展等实践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坚实,2023年1-11月,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达9.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4.9%;同时,进博会、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持续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魅力,中国外需系统韧性依然突出。

  二、开局中的新气象

  作为二十大的开局之年,2023年中国经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等领域呈现出诸多新气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改善。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9%和11.4%,大幅高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比重达41.5%,较2015年提升14.5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发展崭露峥嵘。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3%,较2014年提高5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中,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算力规模高速增长。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178.5EFlops,较2021年增长72%,高于世界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球比重达40%,未来或将逐步形成赋能经济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诞生了一批新的产业形态,如新兴服务业、三新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已成为投资中的“第四极”,据本文匡算,2023年,高技术服务业在总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达8.2%,已接近传统社会领域服务业占比(10.2%)。三新经济表现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街区经济等,体现了建筑业、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多个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约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6.5%;三新经济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22年为17.36%,较2016年提高2.06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3%,其中三新经济拉动GDP增长1.13个百分点,三新经济对GDP增速的贡献度达37.8%。

  国企深化改革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围绕“三集中”“世界一流”“央企链长”“创新策源地”等关键领域开展的国企三年改革,通过持续专业化整合与重组,加快推进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截至2022年年末,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以市场化方式推进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接收8家中央企业,推动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中央企业法人户数累计压减44%,管理层级大多数控制在四级(含)以内,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2023年年末,A股国企市值为40.0万亿元,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之比达49.0%。

  三、全球链的新位置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势能不断提升。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达30.06%,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仍提高了2.87个百分点。《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显示,企业部门提供的研发经费从1995年的300亿增长到2020年的1.87万亿,比例从约32%增长到77%,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了76.55%。《IDC FutureScape: 全球制造业2024预测——中国启示》报告显示,到2027年,中国制造业IT市场投资规模预计增长至2554.08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5%。

  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已占据领先地位。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主导卡位,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根据有色金属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组件产能全球占比达91%、电池片为91%、硅片为98%、多晶硅为88%。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势能聚集,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9%,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ChemNet援引SNE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1-10月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六成。根据汽车纵横网援引CleanTechnica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了20.9%的市场份额,超过特斯拉位列全球第一。

  高端装备制造业逐渐向价值链上游迈进,根据锐观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五成。智能制造领域,我国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网数据,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4万亿元,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2.2%上升至2022年的3.3%。

  四、产融中的新趋势

  金融行业在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等重要部署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2023年资本市场呈现出股权融资结构升级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启动新的增长引擎、央企高质量发展价值实现空间开启等新趋势。

  在政策引领下,一、二级市场发展更趋平衡。从股权融资的行业分布看, 2023年先进制造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占比27.73%,大幅领先其他行业(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占比较大行业分别由2022年的19.57%、14.63%降至2023年的11.80%、4.92%),一级市场投资向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集中,资源配置持续优化。2023年8月底,证监会连发多条稳定二级市场政策,提出未来将调整发行节奏,平衡一、二级市场。在此影响下,2023年A股IPO首发家数305家,同比下降28.74%;首发募集资金3502.24亿元,同比下降40.32%。一级市场前期投资热度较高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赛道的龙头公司业务趋于成熟,投资趋于饱和,估值趋于稳定。从私募股权投资看,2023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标志着2023年起私募行业整体将告别野蛮增长,进入规范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2023年私募股权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但活跃度却呈上升态势。2023年私募基金备案数6624家,同比下降23.77%;一级市场融资规模10931亿元,同比下降60.07%;而融资交易事件13896万起,同比增长21.96%。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启动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2015-2018年是一级市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期,于2018年达到高峰,投资项目陆续进入回收期,整体投资增速有所回落,进入优化布局重要阶段,优化调整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无疑依然是一级市场投资的重点。

  “五方面价值”及“六个着力”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价值实现空间开启。从二级市场估值看,央企归母净利润稳定,显现估值性价比。截至2023年三季报,A股央企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为-0.20%,同期上证主板为-0.36%,创业板为-5.76%,深证主板为-8.70%,科创板-38.08%。截至2023年12月31日,A股央企上市公司市盈率为15.31,同期上证主板为11.52,深证主板为29.95,创业板为46.54,科创板为77.96。伴随“五方面价值”“六个着力”相继落实,央企作为经济“顶梁柱”将跨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在战略性新兴领域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融合的主体、创新应用与大规模产业化融合的主体,在价值实现层面将逐步凝结市场共识。

  五、前行中的垂直加速度

  展望 2024 年,全球发展驱动逻辑进入变革关键期,国内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合力提升,以人工智能为首的垂直产业发力将成为2024年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央企也将开启战略性新兴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础逻辑、基本力量赓续升级。

  一是人工智能类大模型加速改变产业生态。2023年人工智能概念贯穿全年,行业发展可能已经跨过奇点。随着Open AI GPTs商店近期上线,2024年人工智能模型大概率加速向各类软件渗透,微软等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明确收费标准,大模型应用的商业模式形成闭环,爆款软件一旦出现将加速行业成熟。预计2024年大模型主要机会将集中在各软件应用领域,特别是办公软件、广告、动画、游戏等人工智能可以在垂直领域迅速渗入、提效降本的行业,催生行业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二是人型机器人产业链硬件迎来爆发机遇。人形机器人经过多年技术沉淀,逐步完善了手、脚、视觉反馈等多个部件,人工智能相当于完善了机器人大脑最后一块拼图。2024年下半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很可能实现量产,成为机器人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一旦出现爆款,将推动整个产业链加速发展。人形通用机器人必将成为下一个高科技产业风口, 2024年须关注机器人产业链硬件爆发机遇,预计国内企业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特别是关键零部件领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三是Vision Pro有望开启消费电子混合现实时代。苹果历经十年磨砺,2023年6月6日推出重磅新品Apple Vision Pro,这是苹果首款头显,具备多个摄像头,用户用手势、眼睛或者语音就可操作控制,是集工作、娱乐、沟通于一体的新一代混合现实产品。消费电子近几年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市场缺乏亮点,Vision Pro通过虚拟互动技术,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有望引领行业进入空间计算时代,同时通过迭代放量有望逐步开启类似iphone 4一样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新周期。

  四是新能源汽车投资进入下半场,自动驾驶技术或将成为行业重点投资方向。新能源汽车已经渡过快速发展期,进入存量优化的下半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电池、电控等传统部件,而是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可以优化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加快汽车行业进入完全自动驾驶的历史进程。完全自动驾驶仍面临政策、技术等较多不确定性,但方向基本是确定的,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汽车行业发展逻辑与市场结构将迎来历史性洗牌。

  五是政策大力支持下商业卫星互联网有望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12月27日,首颗商业卫星格思航天G60卫星下线,2024年将有至少10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初步形成商业服务能力。G60商业卫星下线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从核心元器件到终端配套应用,各产业链环节已经逐步成熟,有望在2024年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目前美国“Starlink”计划已发射卫星5000多颗,是全球最大的卫星运营商;SpaceX雷德蒙德卫星工厂的产能达到每天6颗卫星,一个月产能达到120颗卫星,年产卫星超1400颗,总产值超千亿,我国仍有一定差距。卫星互联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高度的战略安全价值,受益于我国完备的卫星产业链,可以预期我国必将在此赛道奋起直追,商业卫星互联网也将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确定性行业。

  六是脑机接口获批临床,开启长征第一步。2023年5月25日美国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获得FDA的临床许可。脑机接口获批临床,意味着脑机接口产业化在国外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5月29日,工信部宣布,将把脑机接口作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脑机接口应用场景探索,加速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虽然现阶段脑机接口进入实际应用,需要在政策、安全性、稳定性等多方面取得更多进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对脑卒中瘫痪人群、帕金森患者人群、渐冻症人群具有无可替代的疗效,同时脑机接口整合脑科学、材料、微电子、手术机器人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其植入的电极和操控的精度达到微米级,能极大的促进相关高科技领域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商业价值。

  综上,以数据为要素,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卫星星网等为底层技术的产业变革,终将推动生产力的新质凝结,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涌现。当产业跨过“0 到 1” 的奇点,终会引发供需变革,塑造表征时代的产品、企业与产业,主题投资与景气投资交织,实体经济与金融转型的战略性机遇交互显现。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原标题:【专家观点】2024年度展望:前行中的垂直加速度)

(责任编辑:10)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联基金安信基金
B
博道基金渤海汇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博时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安基金长城基金长城证券财达证券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江证券(上海)资管长盛基金财通基金财通资管诚通证券长信基金财信证券
D
德邦基金德邦证券资管大成基金东财基金达诚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东方基金东莞证券东海基金东海证券东吴基金东吴证券东兴基金东兴证券第一创业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
F
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富荣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方正证券
G
光大保德信基金国都证券广发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海证券国金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基金格林基金国联证券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国融基金国寿安保基金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国投证券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国新国证基金国信证券国新证券股份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安基金汇安基金华安证券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华宝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创证券泓德基金华富基金汇丰晋信基金海富通基金宏利基金汇泉基金华润元大基金华商基金惠升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泰保兴基金红土创新基金汇添富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夏基金华西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
J
嘉合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九泰基金建信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