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老区振兴探访丨在长征出发地 建起了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4年07月26日 14:19
作者:周怀宗
来源: 新京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连片的温室中,半人高的架子连成一片,各种各样的兰花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53岁的尹善香穿着工作服,将每一盆抽出花苞的兰花挑出来。这些即将开花的兰花,会连盆一起打包运输,送往各个花市,或者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这处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的兰花小镇,还有成百上千和尹善香一样的务工者,他们大部分是本地人,随着乡镇现代农业转型,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涯,回到村庄,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一个兰花小镇的建成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县地处赣南山区,境内多低山、丘陵、盆地,是典型的南方农业山区,碎片化的丘陵山地难以快速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转型。在过去数十年中,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计。

  尹善香也是其中之一,她和丈夫长期在广东打工,干过许多工作。一直到三年前才回到村里,在这个新建的兰花小镇找到了新的工作。

  禾丰镇原本没有兰花。兰花小镇的负责人钟胜荣介绍,禾丰镇气候湿热,降水量大,众多丘陵环绕的地貌使得这里成为天然的兰花种植基地。2018年,这里开始流转土地、引种兰花,打造新的农业产业。

  全球有5000多种兰花,从2018年至今,6年间,这里引入了1700多种,建成了3000多亩的兰花种植基地,生产盆栽花卉、鲜切花、种苗等。

  兰花生长期很长,从建设到产出效益,需要很长的周期。2020年,兰花小镇正式开园,2023年,第一盆兰花才走向市场。数年的时间里,兰花小镇逐渐辐射了周边多个乡村。据介绍,这个3000多亩的小镇上,有800多位周边的农民长年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尹善香每天上班8小时,一天90元,干满30天,还有300元全勤奖,刚好3000元。和去广州打工相比,3000元并不多,但她更满意如今的工作。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可以为她节省大量的生活成本,每个月的纯收入并不比外出打工少,更重要的是,她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

  从小镇到乡村的新产业

  在禾丰镇园岭村,65岁的任善招,也有一份和兰花相关的工作。

  村支书告诉记者,兰花小镇建成后,和周边多个村庄达成合作协议,或者流转村里的土地,或者招募村民务工,同时还会将建成后的兰花大棚返租给村集体或村民。兰花小镇提供平价的种苗,同时以保底价收购兰花。

  在园岭村,大部分土地都流转到了兰花小镇,村里又返租了两座大棚,20亩左右,目前已经有了产出。

  任善招是这两座大棚的负责人,每天在这里工作8个小时左右。大棚里主要种植的都是国兰,和蝴蝶兰、兜兰等相比,国兰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价值更高,也更容易销售。

  大棚里恒温恒湿,和外界夏季的湿热相比,大棚里更凉爽一点,控温、浇水等,几乎都是自动化的,这对65岁的任善招来说,全都要重新学习。

  园岭村也是一个农业村庄,过去主要以水稻、玉米、土豆等作物为主,当习惯了大田种植的村民们,遇到需要精细管理的兰花种植,必须从头学起。

  但任善招觉得,学习是值得的。65岁的她,在外面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而在这里,大棚周年生产,一年可以工作12个月,还可以顺带照顾家里的孙子。

  在禾丰镇,像园岭村这样,直接被兰花小镇影响和带动的还有4个。更多的乡村,也在逐渐被这里影响。

  兰花小镇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小镇,小镇的核心是一座庞大的兰花博物馆,博物馆种植着上千种不同的兰花,这里被开发成一座旅游景点和研学场所,不同的兰花次第开放,常年不败。小镇上还有各种和兰花相关的主题酒店、科普基地等,吸引着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为周边的村庄带来了新的消费和产业。

  从传统到现代的农业

  现代农业应该是怎样的?机械化、智能化、多元产业……这些都是,但在丘陵山区,要实现这样的现代农业并不容易。

  在江西,像于都县这样的革命老区,许多都位于丘陵山区地带,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所有老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7月3日,于都县梓山镇一座农业产业园中,流水线上,几个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包装、打捆、分选……这个现代化的分选流水线上,每小时可以处理20吨蔬菜产品。就在产业园的外面,一望无际的连栋大棚中,各种各样的蔬菜正在生长。

  和兰花小镇类似,这是一片以蔬菜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如今已经建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如引进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的新品种风味西红柿,在园区建成了3000亩的西红柿大棚,这些西红柿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寻回了丢失的风味,同时也具备现代品种的高产特性。

  “我们的西红柿,有小时候的味道。”负责人介绍,“产量也不错,亩产在1.2万到1.5万斤,尤其是我们地处富硒带,农产品还是富硒产品,所以价格也一直不错。”

  于都县位于天然富硒带中,全县富硒土壤1000多平方公里,过去许多年中,这里没有工业产业,土壤生态保持良好,是优异的富硒产品产地。

  梓山镇的这座园区中,富硒是其主要的品牌之一。这里生产富硒大米、富硒酱油、富硒茶叶、富硒蔬菜等各种产品,其中大部分都非园区生产,而是和周边的村庄合作,通过技术共享、经营合作的方式,联动数十个乡村共同发展。

  “比如富硒大米,我们和全县2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他们负责生产,我们则统一包装和销售。”该负责人介绍,“再如富硒鸡蛋,多数是村民们林下散养的鸡蛋,在电商渠道2元一个,销售很火爆,基本一上架就卖没了。”

  建在富硒带上的农业

  位于富硒带的,不仅有于都县。江西省永新县,也同样以富硒为基础,打造新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52岁的贺小田,在一家农业企业工作已经有10年。贺小田是永新县龙西村人,10年前,因为家人生病,结束了外出打工的生涯,回到村里,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并进入当地的一家农业企业工作。

  同样处在丘陵山区的永新县,人均耕地不多。贺小田家4口人只有3亩多地,过去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小农生产的模式,收益几乎不可能满足一家人的生存所需,很长时间中,他都在外地务工,一直到家门口建起了新的产业。

  在这家农业企业中,贺小田负责的工作很多。平时管着整个基地的农活,地里没活儿的时候,他还会在厂里帮忙看机器。一个月工资3000元,一年工作12个月,再加上耕地入股的分红,收入尽管不算高,但也够一家人所需。

  贺小田工作的企业,是周边最大的农业企业,企业位于永新县花汀村,和贺小田所在的龙西村比邻。10年来,周边的大多村庄,都和这家龙头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合作,包括土地流转、入股,农民务工等。

  水稻和油菜是这里的主要农产品。这里主要种植早稻、晚稻和冬油菜,和贺小田儿时的记忆没有太多区别,不同的是,这里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品种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贺小田的印象中,有许多关于早稻的记忆,早稻收获早,稻草有一股特别香的味道,这里的人们用稻草做枕芯,睡觉时稻香扑鼻,也有人用稻草养牛,牛很喜欢吃。但早稻本身的品质并不好,干涩少油,煮出来粒粒分明,缺少糯性,并不好吃。

  如今的早稻品种,已经和当初完全不同,“现在我们这里的水稻,都是新品种了,哪怕是早稻,风味、口感也比以前好多了。”贺小田说,“而且都是富硒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也很高。”

  被产业改变的村庄

  7月6日,永新县花汀村外的稻田中,早稻一片金黄,稻田中只有浅浅的一层水,有些地方的水已经放干了。

  水稻并不是一直泡在水里,在生产的不同阶段,需要不断地重复灌水和放水的工作。临近收获,稻田里的水都要放干,让水稻进一步成熟,也方便收割。如果稻田中养了鱼虾,这时候也可以收获了。

  花汀村养过螃蟹,也养过澳洲淡水龙虾,如今,主要养殖小龙虾。花汀村支书贺燕青介绍,10年前,花汀村的土地开始大规模流转,一部分流转给了农业企业,一部分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受企业的启发,村里也开始创业,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10年来,种过油茶,养过不少种类的水产。目前,村里养着300亩小龙虾,同时也发动村民自己养殖小龙虾。

  “我们最终选择了小龙虾,主要是这种大宗产品不愁销路。”贺燕青说,“如果村民养殖的话,也可以通过村里的合作社,由合作社托管,或者合作社统一购买育苗等,成本会更低。”

  托管是新兴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或者农业企业,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托管,可以实现规模化效应,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设备和技术,更快引进新的品种,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而对大量空心化的乡村来说,托管和流转,本身也是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和老龄化的方法之一。

  于都县禾丰镇园岭村有3700多户籍人口,只有800多人常住村庄,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这个传统的农业村庄,种地的老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由于地形的缘故,村里土地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年纪越来越大的老人,多数只能种一点自家吃的蔬菜,无力耕种更多的土地。

  早在几年前,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就流转给了附近的兰花小镇,还有一部分托管给了村里的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成本更低,收益更高,需要的劳动力也更少。而在整个于都县,新的产业和经营模式,正在改变许许多多的村庄,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不同方式的联合,整个于都县近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建在山里的数字农场

  群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是否一定是落后、闭塞的模样?千百年的山区农业,是否依然还在刀耕火种?

  事实并非如此,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一座现代化的数字农场中,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国蔬菜市场的行情信息,同时连接着1000多亩农场中无数个传感器,控制着一个个连栋大棚中的温度、湿度等。

  这是一座以生产芦笋为主的农场,建于2017年,包括1000多亩的芦笋生产基地,10亩种质资源圃以及各种农产品加工生产线。

  种质资源圃是这座农场的基础,这里保存着大量芦笋种质资源,常年进行品种选育工作,而多种加工生产线,则是农场最重要的增值部分,可以加工芦笋果膏、芦笋茶、芦笋面等产品。

  和季节性蔬菜不同,连栋大棚里的芦笋可以周年不间断地生产,每两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收一次,大棚中遍布传感器,全程监控温度、湿度、肥料、病虫害等情况,大部分田间管理工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而连接全国市场的数字农业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市场价格,调控芦笋上市的时机。此外,农场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全程溯源,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情况。

  兴国县地处丘陵山区,境内地形复杂,多山地坡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难以实现现代化。这座数字农场建成的背后,是兴国县多个部门发挥作用,进行政策、资金等帮扶,完善水利、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结果。

  同时,农场连接着众多村庄和农民,仅农场周边,就直接带动573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8万元。通过和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的方式,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2023年,农场所在垓上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而在农场,常年务工的工人接近200人,每年工资总额六七百万元。

  在垓上村,合作社托管模式,成了农民和企业合作的纽带。同时,农民还可以直接在农场返租建大棚,而一个10亩左右的大棚,可以为一家人带来10万左右的年收入。

(文章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老区振兴探访丨在长征出发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责任编辑:33)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信基金安信证券资产
B
北信瑞丰博远基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渤海汇金宝盈基金博道基金百嘉基金博时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
C
长信基金诚通证券长城基金长安基金财达证券长江证券(上海)资管财通资管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财信证券长城证券长盛基金财通基金
D
大成基金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达诚基金东吴基金第一创业东兴基金东兴证券德邦证券资管东海证券东财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德邦基金东海基金东吴证券东方红资产管理东莞证券东方基金
F
蜂巢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方正证券富荣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富安达基金
G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元证券广发资产管理国寿安保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新国证基金国泰基金国新证券股份国金基金国信证券国融基金格林基金广发基金国联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国投瑞银基金
H
华润元大基金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富基金宏利基金华鑫证券汇百川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华安基金华商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华安证券华西基金泓德基金汇泉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惠升基金汇安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夏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创证券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海富通基金
J
嘉实基金建信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九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合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江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