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武汉工业2024年“裂变” 开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新纪元

2025年01月14日 22: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2024年,武汉工业实现裂变式增长、引领性突破。

  其中,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左右,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以上;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营收预计分别增长20%以上;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02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

  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探索以组织创新为“灵魂”的革新力量的释放。2024年,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武汉市经信局”)为代表的武汉市政府职能部门主动担当,秉承履行有为政府职责,躬身入场,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成多个产业闯关升级、亮点频现,让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底层逻辑,已初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打下重塑基石。

  武汉市经信局还刀刃向内深化改革,在2024年,首创性推出四大实施路径:一是进行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打破组织“板结”,激发要素流动与创新活力;二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陪伴创业者加速跑的“T型干部”队伍,让创业者“孤独但不寂寞”;三是高水平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针对性解决创新生态痛点难点;四是高起点谋划未来产业,致力于培养“未来之鹰”,冲破云天,引领武汉未来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为了促成武汉产业的闯关升级,武汉市经信局创新实施路径,最终的目的是让科技的强回到企业和产业上,让企业最终赢得发展的话语权。”相关负责人如此指出。

  “组织创新”潮涌破壁垒寻增量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科技重镇,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抢抓发展新风口的当下,亟需将本土前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组织创新则是科技创新产业化落地的重要抓手。“就像电力要取代蒸汽机,并不是电动机发明后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几十年的时间,通过企业组织和工厂流程的变革,让电力的优势真正发挥,才能实现对蒸汽机的完全替代。”业内人士分析。

  有为政府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2024年,武汉市经信局着手机制改革,培育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沃土。

  具体来看,武汉市经信局综合考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调整内设机构,撤销3个处室、合并1个处室、新设3个处室、更名2个处室,致力于打破各部门间的职责“壁垒”及“一亩三分地”的固有思维,极大调动了人员积极性,畅通要素流动,换来发展“一片天”。

  其中,武汉市经信局新增设的3个处室分别为制造业创新发展处(人才处)、人工智能产业处(产业数字化推进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

  新增处室的主要目的是向发展要增量。据悉,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产业处专门设置了场景办,统筹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4年发布了首批31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和工业软件十大优秀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产业无疑是武汉进击“一线城市”的关键。据了解,武汉发展人工智能是成体系化推进,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到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延续发展。接下来,人工智能产业处工作重点是将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叠加形成合力,服务企业培育壮大。

  此外,发展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等特点的软件产业已成为武汉市GDP从两万亿元跃升至三万亿元的关键。2024年,武汉市发布了全国首个开源体系建设方案,成立了3个工业软件应用创新联合体和20个产业链创新平台,新增5家中国软件名企......

  接下来,武汉软件业将加快产品研发、应用同步进行,突出产业赋能,聚焦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汽车软件、地理信息等六大生态聚集效应显著的方向重点发力,以开源创新促进产业链整体协作与提升,培育产业和科技发展新优势。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武汉市经信局重挂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牌子,进一步强化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职责,把培育中小企业作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重要支撑。

  组织创新不局限在法定职能范围,武汉市经信局还主动打破与其他主管部门之间的“板结”。从机制层面,武汉市经信局开创性设置了上市办、基金办、场景办等,进一步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以此高效、精准赋能武汉企业的培育工作。其中,上市办建立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库,一对一开展上市跟踪服务;基金办建立并动态更新“一库两图”,分别为企业项目库、政府引导基金图、社会投资基金分布图,向股权投资机构推荐项目104个、涉及融资需求61亿元,已完成投资或政策决策项目22个。

  在具体执行层面,武汉市经信局强化统筹,打破区划“板结”,着力抓好区域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青山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国家长期战略资源布局;依托两江四岸中心城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软件等新兴产业;依托光谷,联动发展青山区、江夏区,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抢抓AI风口,统筹光谷、江夏、洪山协调发展,支持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大光谷板块;加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推动经开区、蔡甸区融合发展;发挥东湖高新、武汉经开、临空港三大开发区特色功能,统筹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建设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强在全市布局特色园区建设,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高能级现代产业园,依托新城区和跨三环中心城区建设“一园一产业”特色产业园,依托中心城区建设品质化都市工业园。

  塑造“T型干部”陪伴创业者加速跑

  “当前,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趋势是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预计武汉2024年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总体规模(不含医药流通业)突破1000亿元。”武汉市经信局医药产业处处室负责人在“处长讲产业”活动上重点剖析了生物医药产业总体情况、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这已是武汉市经信局举办的第九场“处长讲产业”活动,其他八场讲述产业还包括未来产业、汽车、装备与船舶海洋工程、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在该活动上,专业的领导干部化身产业“讲师”,他们凭借对分管领域政策、趋势的精准把握,定期面向创业者、企业员工开讲,剖析行业痛点、解读政策利好,把产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发展指南。

  据了解,武汉经信局举办“处长讲产业”主要目的是让处室负责人摸清楚企业发展要什么、壮大企业干什么、增强本领学什么,总结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好方法、好思路,提升组织协调、调查研究能力,以处长“懂”带动处室“懂”,以“处室”懂带动全局“懂”。

  在促成科技的强最终落脚在产业,使得企业最终赢得行业竞争话语权的道路上,武汉经信局除了推动组织创新,还全方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塑造“T型干部”。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和耐力,需要久久为功。因此,武汉经信局需要的是既懂创新,又能为创新服务的陪跑型干部。

  “以往那种遇到问题就解决,像图钉一样用完就扔掉的‘图钉型干部’要发展成既要在专业领域学得深、还要在企业服务扎得深的‘T型干部’,为企业发展注入温暖且强劲的动力,支撑创业者在奋斗路上 ‘孤独但不寂寞’。”上述相关负责人解释。

  因此,武汉经信局打出系列“组合拳”。首先,探索专业干部培养新模式,秉持“一人独进百步不如百人独进一步”理念,建立专业化、学习型组织,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当前,武汉市经信局针对高学历年轻干部,已成立宏观经济形势、金融与资本市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重点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5个研究小组,编制涵盖国际咨询、国内要闻、产业前沿、区域发展等重点板块的学习简报和学习专题。

  其次,实施“四个一”战略,武汉市经信局要求每个产业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智库的建立,能够汇聚各方智慧,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个特色园区的打造,则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一个基金群的设立,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具体落实上,为更深入地了解产业动态和企业需求,除了推行“处长讲产业”活动外,武汉市经信局还举行了“处长下企业”“处长谈转型”等活动。

  其中,“处长下企业”是将服务直接送达生产一线,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处长带着问题、带着资源深入车间厂房,实地了解企业运营困境,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供应链难题、融资阻碍,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服务的速度与温度。该活动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各处长走访企业408户,协调解决236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武汉市经信局将常态化、制度化举行“处长讲产业”“处长下企业”等活动,坚持锻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让干部“沉下去”,企业“跑起来”。

  重构创新生态企业活力持续迸发

  继2023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后,2024年,武汉在企业发展数量上又迎来重大突破,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五个实现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的城市。

  其中,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专精特新队伍持续壮大,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668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1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独角兽达7家、潜在独角兽达11家、种子独角兽达26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武汉市全力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大鱼”带“小鱼”跨越“达尔文之海”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2024年,武汉市经信局联合市科创局高水平组建了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创新方式由“点式创新”转变为“链式创新”。由链主企业全面主导,联合产业链最强的链创企业、创投机构、行业组织、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在本领域产业链形成乘数效应。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全面掌握抛光垫全流程核心研发和制造技术的CMP抛光垫供应商鼎龙股份(300054.SZ)牵头组建了武汉市未来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武汉柔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焦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开展单体及聚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取向液、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和氧化铝静电卡盘等前沿技术研究,助力武汉市芯、屏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武汉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开展技术85项攻关项目,落地25个产业化项目,聚集2000多名高端人才。

  众所周知,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拦路虎”,而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为企业和创投机构架起了接洽桥梁。

  据悉,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核心功能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赋能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引入链主和高校资源,赋能链条上中小企业慢慢成长起来。二是形成完备的种子企业档案库,给创投机构做更精准的筛选。

  具体来看,武汉市经信局推动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与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深度对接,企业CVC与政府引导基金协同发力加快项目孵化落地。此外,武汉市对各级创新资源支持方面由“撒胡椒面”向“饱和打击”转变,由武汉市经信局、市科创局、市财政局共同给予每个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2000万元/年经费支持,配套3亿元规模的实验室专项基金。

  为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诉求,武汉市经信局还创新性地举办了民营企业“早餐汇”活动,邀请企业家、投资人、业内专家等共进早餐,将资源放大并有效使用,让企业有获得感,秉持着有困难就有对策,有经验就有分享。

  在“早餐汇”创投专场中,武汉市经信局为中小企业与创投机构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鼓励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创业创新专场中,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心生科技团队负责人提到团队面临公司落地选址、知识产权分割和全职人员匮乏三大难题,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立即介绍了高校周边的创新载体以及财政资金“拨转投”创新方式,支持初创型企业落户洪山区等政策。

  在服务加持、政策助力下,2024年,武汉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中上演着“武汉现象”,全年共涌现8家上市公司、2家企业进入上市绿色通道,并缔造出多个“第一股”,包括“国产数据第一股”达梦数据库、“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中国电竞第一股”星竞威武、“港股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等。

  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企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武汉磁吸力持续释放,创新资源争相落户。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2024年1至10月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3.7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居中部城市之首。2024年,武汉招商签约项目逆势上行,招商引资签约总额达1.8万亿元,其中制造业签约总额5917.89亿元,同比增长14.9%;产业到位资金5860亿元,同比增长11%以上。

  新动能澎湃工业“裂变”增长

  企业的繁荣发展,推动着武汉工业攀上新高峰,实现“裂变”增长。2024年,武汉市重点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传统产业提质焕新。2024年,武钢有限实现硅钢、特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至29%;中韩石化投产2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高端产品占比达65%;加快绿色化转型,新培育国家绿色工厂32家、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工业园区1家;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新打造100条数字化产线、20家智能示范车间、10家标杆智能工厂,711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诊断改造。

  优势产业巩固提升。2024年,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600亿元,同比增长12.2%,存储芯片产值超600亿元,增长97%,规模居全国城市第2位;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100亿元,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北斗产业规模预计突破640亿元,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新兴产业增长态势强劲。其中,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512亿元,行业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突破3500亿元,是全市企业数量和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工业化来时路的见证者,优势产业是武汉发家致业的顶梁柱,新兴产业是承上启下的高架桥,那么未来产业则是武汉工业蜕变的新动能。

  2024年,武汉高起点向“未来”借力,致力于推动工业重镇轻巧转身。同年4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13个细分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拓展,明确到2027年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力争打造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为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武汉市经信局着力培育未来的“根企业”和企业家,即开展“种苗计划”。“在‘快鱼吃慢鱼’时代,发展未来产业,还要解决更前端的问题,那就是企业从哪里来?如果该企业在武汉政府的支持下生根发芽、茁长成长,那么该企业对武汉会有非常深厚的情感。”业内人士分析。

  据了解,武汉经信局开展“见苗浇水”行动,完善企业梯度培养体系,及时出台或迭代更新产业政策10余个,突出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的痛点堵点;着力抓好创投基金和创业人才,引导复星创富、基石投控、长江创投等“投早、投小、投未来”。

  2024年,武汉获批建设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1个省级未来产业培育先导区,全年未来产业规模预计达到480亿元,标志着武汉未来产业生态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20年前,武汉选择以光通讯、光芯片、能量光电子为代表培育当时的未来产业,经过20年的耐心发展,跑出了中国在全球‘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产业。这次制定的6大方向13个领域的新的未来产业,将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有望为武汉未来发展开辟新的赛道,加快重塑武汉之‘重’。”相关负责人指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接下来,武汉市经信局将突出谋创新、育动能、强企业、优机制,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武汉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武汉工业2024年“裂变” 开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新纪元)

(责任编辑:137)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信基金安联基金
B
博远基金博道基金渤海汇金百嘉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北京京管泰富基金博时基金
C
长安基金财通基金诚通证券长信基金财达证券财通资管长城基金长江证券(上海)资管长城证券财信证券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盛基金
D
大成基金东财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东兴基金德邦基金第一创业东方基金东海基金东吴基金达诚基金东吴证券东莞证券德邦证券资管东海证券东方阿尔法基金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东兴证券
F
方正证券富安达基金富荣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方正富邦基金蜂巢基金
G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元证券广发资产管理国寿安保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新国证基金国泰基金国新证券股份国金基金国信证券国融基金格林基金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广发基金国联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国投瑞银基金
H
华润元大基金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富基金宏利基金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华安基金华商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华安证券华西基金泓德基金汇泉基金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惠升基金汇安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夏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创证券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海富通基金
J
嘉实基金建信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九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合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江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