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小磷虾撬动大产业 青岛“向海问药”热潮涌动
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研究的深入,深藏在海洋深处的生物密码不断被破解。
作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战略要地,青岛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培育出南极磷虾油、海藻制品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
“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不断,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测序、DNA合成等技术实现国内领先,‘蓝色药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小磷虾的“全资源利用”
“生活在南极洲的南极磷虾,由于富集营养物质,具备了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方向开发的潜力,能够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以成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南极磷虾富含海洋磷脂型Omega-3,被誉为“天然血管清道夫”,同时南极磷虾还含有易于人体吸收的胆碱、虾青素等营养素。
目前,我国对南极磷虾生物资源的开发实现了“全资源利用”,从最初的冷冻磷虾产品,到制作磷虾油产品,再到使用脱脂磷虾粉进一步生产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推进研发将磷虾资源用于原料药、药用辅料和高端制剂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博观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进口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300亿元,磷虾油作为细分品类表现突出。除了作为保健品外,其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价值也不断被发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高以成告诉记者,从2009年中国首次开展南极磷虾探捕,到2013年磷虾油被列为国家新食品原料,再到如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磷虾油市场,短短十余年,一条全新的南极磷虾产业链在中国加速成型。
逢时科技的发展也顺应着这一产业的变迁。据悉,公司是磷虾油产品连续2年销售额第一的企业。与此同时,逢时科技还将产业链延伸向海洋生物医药开发等高附加值领域。
明月海藻是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另一家重点企业。“从海藻中提取出的岩藻多糖、海藻酸钠、甘露醇等物质,可以广泛应用在我们的吃、用、医等方面。”明月海藻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海藻酸钠凭借优异的成膜性和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生物医用材料,公司瞄准这一赛道,深耕海藻生物产业。
“2020年,公司攻克了超纯海藻酸钠的提取难题,这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疗价值巨大,此前一直被海外企业垄断,每克单价超千元。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超纯海藻酸钠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可用于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衰等重大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该负责人表示,明月海藻还在研发海藻酸钠微球、水凝胶载药系统等新型药物递送载体,为肿瘤栓塞治疗、缓释给药等提供解决方案。
“向海问药”如火如荼
南极磷虾油、海藻生物产业的爆发,是中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升温的缩影。近年来,国家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等方面接连出台扶持政策,为这个新兴产业铺设了“高速公路”。
据了解,目前,青岛聚集了众多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重点链主企业在相关领域投资布局,加大力度投入科研力量,推进成果转化。今年以来,东诚药业、蔚蓝生物、国信制药、明月海藻、逢时科技、海利尔等一批重点企业在海洋药物研发上持续取得突破。
“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不断,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测序、DNA合成等技术实现国内领先,‘蓝色药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日前,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他介绍,近年来,青岛重点打造“1+4”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架构,建立了覆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游发现—中试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全流程的运行模式。青岛还通过实施研发平台搭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引育、打造专业园区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协同推动“蓝色药库”重大成果聚集开发和批量产出。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成长的烦恼”
不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最大的挑战是技术壁垒与资金需求。”一位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际上普通药物研发周期为10~15年,而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超过20年,开发海洋药物需要更长的周期、更高的成本、更大的风险,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业内人士认为,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要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链条,但目前行业仍面临“产学研”链接断层、政策设计有待优化等现状。“我国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主要是沿海地区的自发行为,海洋新药研发创新力量分散、资源配置重复,期待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
面对挑战,企业期待更多外部支持。他建议,一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二是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助力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快上市进程;三是推动法规与国际接轨。
对于我国深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韩立民认为,从深海科技创新体系来看,当前创新领军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产业链、创新链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链主+专精特新”的生态体系。此外,相关科研院所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横向关联度弱,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他建议,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分类施策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深海开发保障体系,并积极参与深海国际治理。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小磷虾撬动大产业青岛“向海问药”热潮涌动)
(责任编辑:73)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