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鹏华基金苏俊杰详解 “高质量慢牛”行情中的资产配置利器
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浦东举办。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站在历史性的拐点。2024年底,公募被动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伴随市场有效性持续提升与“低波慢牛”格局逐步清晰,一场围绕资产配置逻辑与投资工具选择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
在此背景下,本届资管年会以“破局与重构——大资管再造竞争力”为主题,汇聚众多行业高管与专家,共同探讨新周期下资管行业的未来路径。在“被动投资大发展下的资管新趋势”分论坛上,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发表了题为《慢牛行情下,机构指数化投资中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以其深厚的实战洞察和详实数据,系统解读了指数投资的崛起逻辑与未来机遇。

苏俊杰在2025年资产管理年会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中国指数化投资已经全面迈发展“快车道”,在当下“高质量慢牛”的市场行情中,指数基金因其稳定的Beta收益、高度透明和低费率等优势,正日益成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捕捉行情、提升盈利体验的重要工具。
一、规模超越主动权益,指数投资驶入“快车道”
苏俊杰在分享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2024年底,在中国股票ETF诞生20周年之际,公募被动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基金,这也标志着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被动指数规模依然持续创新高,与主动产品的差距正在加速扩大,”他补充道。
这一趋势与美国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高度吻合。苏俊杰对比了中美ETF市场的发展节奏,从首只ETF推出到规模突破1万亿元(中国)或1万亿美元(美国),两国均用了17年左右;之后又均仅用3–4年实现规模翻番。“虽然路径存在差异,但发展的节奏和趋势具有明显一致性,”他总结称。

来源:鹏华基金
美国ETF规模曾在突破2万亿美元后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中美巨大的发展差距,也意味着中国ETF市场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截至2024年6月底,美国ETF总规模已超9万亿美元,而中国尚不足3万亿元人民币。“被动化投资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广阔,”苏俊杰对此信心十足(注:截至2025年8月25日,Wind数据显示,中国全市场ETF总规模已超5万亿元,进一步验证其判断)。
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体现在ETF品种的极大丰富上。从鹏华统计的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7月末,全市场ETF产品数量已达1260只,跟踪指数超过480个,总规模攀升至4.7万亿元,相较2024年末的3.7万亿元增长27.4%,相较于2020年底的7200亿元更是扩张超5.5倍。

其中,股票型ETF规模约3.9万亿元,产品数量突破千只,广泛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及跨境等多类维度,充分满足资产配置与交易需求。在大类资产方向上,商品、债券、货币类ETF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ETF工具的多元化,为未来被动指数产品创新及大资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苏俊杰表示。
二、指数投资崛起内核:市场有效性提升与低成本优势
指数化投资为何能快速崛起,甚至逐渐成为主流配置工具?
苏俊杰指出,核心原因在于市场有效性持续提升,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日益加大,使得被动指数投资显示出更高的性价比。“自2021年以来,主动基金相对于全市场被动指数(以中证800为例)的超额收益出现显著收敛。”他展示的数据显示,主动偏股基金对中证800全收益指数的超额收益不仅波动明显,近年来甚至持续落后。同时,自2023年以来,主动基金在不同周期内跑赢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胜率也大幅下滑。

另一方面,主动管理能力与规模之间存在天然矛盾,越来越多的大型平台型机构开始转向被动产品。“规模是超额收益的敌人,”苏俊杰称,当单只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其收益曲线基本与中证800全收益指数趋同,获取显著Alpha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对机构投资者的大体量资金进出需求来说,权益型ETF正在成为更高效的承接工具。”

除了能提供稳定的Beta,指数投资还具备显著的费率成本优势。苏俊杰提及,截至2024年末,权益类ETF的加权平均管理费率已降至0.28%,加权费率也仅为0.47%,远低于主动权益基金1.18%左右的水平,少部分宽基ETF的费率甚至低至0.15%。“这种稳定、透明、低费率的特性,使得指数产品在资管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三、“高质量慢牛”中,指数化投资适逢其时
苏俊杰将2025年4月以来的这轮上涨行情,定义为一场“高质量慢牛”,其核心特征是“低波动、缓上行”。
他以今年7月的数据为例指出,“当月大盘上涨3.74%,最大回撤仅1.18%,夏普比率达0.36,卡玛比率高达41.7%,风险收益比处于年内单月最佳水平。这种‘慢慢涨、少回调’的态势,在过去高波动的A股市场中极为罕见。”
从宏观背景、政策驱动和资金结构三个维度,苏俊杰系统阐释了“高质量慢牛”的判断。
在宏观与政策层面,随着传统信用主体逐渐淡出,经济增长更多依托国家逆周期调节进行托底和引领,“比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反内卷’政策,背后的实质是清退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与国家强调的‘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
2025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展望未来,他更看好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主线会成为慢牛行情中的核心赛道。“突破科技封锁的核心环节,是当前私人部门去杠杆周期中最有效的破局之道。”
“本轮牛市的基本面亮点并不突出,更大的驱动力实际上来自于增量资金。”苏俊杰特别强调,这一轮行情的入市资金结构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差异。
他详细拆解了四股主要的资金力量及其行为特征。
其一,“国家队”中长期资金托底呵护市场流动性,大量资金借道被动产品入市,尤其是行业主题类ETF。
他解释,今年4月初市场波动期间,机构救市资金及时入场提供流动性,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而在之后的慢牛行情中,投资者并未像以往那样大举申购主动权益产品,而是更多通过指数型工具布局,行业主题ETF成为增量资金的重要入口,大量资金从宽基产品转向行业主题产品。
其二,“两融”资金成为本轮行情中不可忽视的增量来源。
“两融余额近十年来首次突破2万亿元,创历史次高。”这类资金大多来自敏锐的游资和高净值客户,成为推动结构性行情的关键力量。“这与2019-2020年的上涨行情不同,当时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借道公募基金入市,这轮行情中两融资金则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其三,大量资金通过量化私募进场,尤其是量化增强和指增产品,进一步优化了资金结构。
苏俊杰特别指出,相比主动投资,指增产品在不确定环境中既能捕捉Beta,又能争取Alpha,稳定清晰的“Beta+Alpha”特性,使其成为本轮资金入市的重要通道。
“上半年公募指增产品资金流入并不显著,但7月以来我们从银行渠道调研发现,个人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配置金额明显在提升。”
据其预估,目前公募指增规模约3000亿元,私募指增约1.2-1.5万亿元(不完全统计)。“这类产品以做空波动率、追求稳定Alpha为核心策略,其大量存在显著消耗了市场波动率。”
与之相对,外资今年整体仍然呈现流出状态,但内资的强劲足以支撑市场走出独立行情。
“这些增量资金共同塑造了当前的‘低波慢牛’格局”,苏俊杰进一步指出,在这一结构性行情中,通过指数参与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因为投资者的盈利体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提供的一组关键数据极具说服力。今年7月的全部23个交易日中,全市场5424只个股上涨家数过半的天数只有11天。这意味着,如果通过个股参与市场,赚钱的胜率不足50%。相反,通过指数投资的胜率则显著提升——7月表现最差的A股主要宽基指数(如中证500指数、创业板指)至少有13个交易日收涨,主要股指上涨概率超65%(15/23,数据来源Wind,指数及个股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

“也就是说,在低波慢牛行情下,选择指数进行投资,比直接买卖个股有更好的赚钱效应,”苏俊杰总结道。指数化投资分散风险、回归均值的特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优势愈发凸显。
四、布局指数化未来,鹏华基金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指数化投资的早期参与者之一,鹏华已在产品矩阵、主动量化策略及深度投研服务等多方面建立起系统化运营的能力。
首先在产品布局上,鹏华指数团队已打造出了覆盖宽基与策略、行业主题、境外等多维度的完善产品线。目前旗下拥有46只场内ETF和28只场外LOF,产品矩阵兼顾标准化与特色化。
在宽基指数领域,鹏华实现了科创板宽基ETF的全覆盖,包括科创板50ETF、科创板100ETF、科创板200ETF,以及具备一年以上公开业绩的科创板50成份增强策略ETF等。多只产品在规模与流动性上位居市场前列,例如鹏华上证综指科创板综合ETF,截至今年7月末的场内规模超过17亿元,排名同类第二。
在行业主题方面,鹏华围绕周期与金融地产、科技制造、大消费等板块进行了细分赛道布局,涵盖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等多个方向。其中,鹏华上证科创板新能源ETF截至2025年8月25日的规模达6.22亿元,为跟踪该主题指数的最大规模产品。此外还重点布局了生物医药、芯片、人工智能等契合“高质量慢牛”主线的细分赛道ETF,精准契合“反内卷”与产业升级主线。

除权益产品外,鹏华还创新地推出了债券类ETF——鹏华上证AAA科创债ETF,实现了跨资产类别的产品延伸。截至2025年8月25日,据Wind统计,该产品规模已超162亿元,位居同类第一。
其次,鹏华的主动量化策略体系较为完善,业绩表现突出。
截至今年7月底,鹏华300增强和500增强产品自2020年以来的超额收益分别达40.56%和71.56%,在全市场中排名前列(数据源于Wind)。其增强策略严控风险,不依赖风格暴露,各年度均获取稳定超额,鹏华指数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大型银行保险等专业机构的认可,管理社保指数增强等专户产品。

此外,鹏华也在积极储备“主动投资量化解决方案”和量化辅助管理的“固收+”产品,以覆盖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固收与量化强强联合的“固收+”,苏俊杰认为这类产品在本轮行情中尤其会受到欢迎。“‘高质量慢牛’中,‘固收+’能有效缓释权益市场的波动,提升投资者的盈利体验。”而相比传统“固收+”收益回撤较难归因的问题,他认为工具型“固收+”产品更易归因、透明度更高,配置价值日益突出。“‘固收+’则旨在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熨平高弹性指数波动。”
以鹏华畅享A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6日,该基金近一年收益为11.18%,最大回撤仅为1.35%,卡玛比率达8.29。截至今年7月底,基金自2024年10月起连续9个月跑赢基准。
再者,鹏华还具备深度的ETF投研服务能力。
团队不仅能提供丰富多元的ETF工具,更致力于成为机构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共创者。其能输出风格轮动和行业比较框架、市场动态解析、投资策略配置建议等在内的深度投研支持,帮助投资者提升工具使用效率与投资体验。
结语:拥抱指数投资的黄金时代
结尾苏俊杰总结,无论是从海外经验、监管政策、市场环境,还是投资者结构和工具储备来看,中国指数化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将在资管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本轮“高质量慢牛”中,指数及增强工具不仅是资产配置的利器,更是帮助投资者提升胜率、捕捉结构性机会、获得实实在在投资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鹏华基金苏俊杰详解,“高质量慢牛”行情中的资产配置利器)
(责任编辑:73)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