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二选一”阳谋:“排他性销售”引发公募基金代销合规战事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庞华玮
近期,部分投资者发现,多只基金产品在蚂蚁、天天基金等第三方平台显示“暂停销售”,但在招商银行渠道开放申购,且费率不打折。这一现象将招行推上了“排他性销售”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市场关于基金销售渠道公平性与投资者选择权的质疑。
“排他销售在基金行业中属于常见现象,尤其在银行渠道主导的市场中。”一位渠道人士表示。
不过,随着9月5日监管层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基金销售费率改革加码。业内人士认为,新规下,“排他性销售”的生存空间变小,可能倒逼银行、券商、三方等渠道通过服务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招行陷排他性销售争议
近期网上热议销售渠道的“排他性销售”问题。
比如,投资人反映较多的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A(019800)和C(019801)在蚂蚁财富平台,明确标注“应管理人要求,为了保证基金平稳运作,维护持有人利益,该基金暂停申购”。天天基金也同样标注“暂不销售”。但该基金A份额却在招行以1.5%的申购费率销售,费率不打折,C份额在招行以0.6%的销售服务费率销售。
此外,投资者反映大成基金旗下产品“大成元辰招利债券”在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主流第三方平台均无法购买,仅D份额(023966)招商银行渠道独家销售,且认购费率未享受行业普遍的一折优惠,为0.42%。
不过,记者查询发现,9月10日,该基金在招行APP上同样显示“暂不能申购”。事实上,基金D份额,通常为新增份额,申购门槛较高(如50万起),部分通过特定渠道销售。
简单来说,目前网上反映较多的招行具有“排他性”的2款基金,截至9月10日,在招行、蚂蚁、天天等基金代销“三巨头”中,1只基金(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是招行销售,蚂蚁和天天基金均不销售;1只基金是“三巨头”均暂停销售。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对于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大成元辰招利债券仅在招行销售,不在蚂蚁和天天销售的现象,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认为,这种现象在行业中属于不正常行为。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禁止排他性销售行为,并强调销售机构不得通过高费率或其他手段限制投资者的选择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基金公司获悉,部分基金在第三方平台下架,背后其实是相关渠道 “排他合作条件” 导致的。并且基金公司若想让产品进入渠道重点代销名单,就得承诺 “仅在该渠道销售该份额”,不能在其他平台提供折扣,不然就拿不到渠道支持。
以招商银行为例,作为零售银行的“龙头”,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和强大销售能力。为了获取招行的重点渠道支持(如进入“五星之选”名单),基金公司是否会接受“仅在招行销售该份额”或“不在其他平台提供折扣”的条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了招行最新一期“五星之选”7月(7月1日至7月31日)的18只基金名单,发现这些基金均在蚂蚁基金有销售,且在招行和蚂蚁平台上的申购费率保持一致。
上述“五星之选”中有2只基金——中欧价值回报A、博道成长智航股票A的申购费在招行和蚂蚁平台上均是1.5%。这种高费率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很少见,一般是一折费率,即0.15%,或也涉及“不在其他平台提供折扣”的条件。
其余16只“五星之选”基金的A类份额的申购费均是一折。其中,主动权益基金A份额的申购费率大多是0.15%,债券基金A份额的申购费率大多为0.08%。
总体来看,招行的“五星之选”与蚂蚁申购费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基金公司的两难选择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基金销售渠道的确存在排他性销售的现象。
“排他性销售在基金行业中属于常见现象,尤其在银行渠道主导的市场中。”一位渠道人士坦承。
为什么会发生排他性销售?上述渠道人士指出,背后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具有网点优势和大量客户资源,基金公司为获得银行渠道支持,可能通过排他合作锁定特定渠道以获取销售资源。”
对此,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基金销售渠道确实有排他性销售现象,主要是在传统银行渠道和互联网渠道的销售竞争中,集中表现为招行和蚂蚁之争。”
对此,有公募人士评价,这种排他性销售现象不正常,但也可以理解。
“这种银行渠道‘独家+不降费’的现象有其合理性,因为在互联网渠道端申购费都是一折,但在银行渠道端申购费不打折,不打折的原因是银行代销的销售链条长,中间包含财富顾问、销售推介、客户引导等环节和成本,而互联网的销售链条相对较短,是基民自主上平台购买基金,中间成本相对银行低。”上述公募人士说。
另一位公募人士也认同,“在排他销售上,两大‘巨头’招行和蚂蚁之间掐得比较厉害,三方和银行一直都有一些这类排他性竞争,各自对费用都比较看重。”
那么,被站队的基金公司如何“二选一”?
基金公司的难处在于,基金公司需要规模,不得不依赖大型销售渠道发行基金。
“基金公司被迫‘二选一’时,没有绝对性,不是说有的公司会选蚂蚁,有的公司会选招行,不是这样的,大家也要看不同的产品适配在哪个渠道,在哪个渠道销售更有发展空间,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更能卖出产品的渠道。”一位基金人士表示。
那么,面对招行的“二选一”,蚂蚁如何应对?
业内人士反映,部分基金公司选择了某产品在招行独家销售,最开始没有什么问题,但后来发现,蚂蚁也很强硬,给了相应基金公司产品一定的惩罚,比如限流之类。
申购费之争
认/申购费是基金代销渠道的一大收入来源,也是竞争激烈之地。
一位公募人士介绍,申购费基本归代销机构,所以打几折是代销机构自己决定。而银行和三方(主要代表是互联网平台)作出了不同选择。
由于互联网平台获客成本和服务成本比较低,所以更加倾向A份额打1折或者主推没有申购费的C份额。
银行则作出了另一个选择。
上述公募人士指出,银行渠道大量代销基金费率不打折,“从银行视角看,银行的运营成本更高,提供的服务更加精细化,所以他们自己认为申购费不打折是为服务付费,而且很多银行从业人员觉得互联网平台打1折是低价恶性竞争。”
但是客户并不认可银行的这一逻辑,认为银行服务并未体现出与高费率相匹配的价值。
“现在像京东金融直接对plus会员取消了申购费,压根不想赚这个钱了,客户当然会用脚投票。更何况不少银行理财经理知识储备较差,服务能力一般,更多是为了业绩提成激励去卖基金。”上述公募人士说。
总体上,从认/申购费各渠道收取费率看:第三方渠道由于竞争充分,通常采取1折甚至0.1折;券商渠道通常为4折;银行渠道虽然部分也已开展折扣提升竞争力,但大多核心基金并未打折。
综上所述,互联网渠道(如蚂蚁、天天)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倾向于通过打一折(比如0.15%)甚至免费来吸引客户,靠规模效应和后续其他服务盈利。
而银行渠道运营成本高(包含理财经理、客户服务等),倾向于不打折或少打折,比如有的基金维持1.5%的高费率,以覆盖成本并盈利。
不过,在互联网平台的一折费率压力下,2020年以来,银行也陆续推出代销基金费率打折或优惠活动,部分股份制银行对个别产品实施“1折起”费率优惠。2024年2月,招商银行宣布代销公募基金全面实施买入费率“1折起”。此后,包括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跟进,宣布了类似的费率下调方案。
“银行目前仍是基金销售的主力军,但银行后续在公募产品上的销售会越来越弱,互联网渠道是大势所趋。”一位公募人士说。
一位公募人士建议,对于银行渠道人员,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加强服务意识。
“其实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不是坏事,如果银行理财经理更加专业,客户还是愿意通过银行买基金。”上述公募人士说。
新规下,未来会如何?
近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新规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认申购费率上限分别调降至0.8%、0.5%、0.3%,较此前普遍1.5%、1.2%、0.8%的水平大幅下调。
在新规下,基金“排他性销售”还行得通吗?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新规落地之后,排他销售的生存空间变小,排他销售现象肯定会有所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新规通过降低费率、规范收费模式等方式,直接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迫使所有渠道在价格上趋向接近。
当费率差异不再像以前(比如1.5% vs 0.15%)那么巨大时,“排他性销售”对投资者的伤害和吸引力都会减弱。渠道竞争也有望从单纯的价格战或资源垄断,更多转向服务和专业能力的比拼。
但也有基金人士指出,新规之后,尽管认申购的高费率情况会一定程度获得缓解,但排他性销售,“其实是两大平台之间的私怨,在短期之内很难消停”。
同时,新规倒逼渠道转型。一位代销渠道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券商、三方的申购费存在差异,主要是源于历史的定价策略。未来新规可能推动费率统一化或差异化发展,倒逼银行、券商、三方等渠道通过服务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比如买方投顾,比如差异化的创新服务,通过更便捷的操作流程来吸引客户和提升客户粘性,弥补盈利的压力。
托合江指出,新规下,申购费率大幅下调、客户维护费减少、直销平台分流等新情况将对银行和第三方产生较大冲击。建议通过差异化服务,加强投顾服务,来提升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二选一”阳谋:“排他性销售”引发公募基金代销合规战事)
(责任编辑:65)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