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专访中信特钢总裁:从深中通道材料到氢能装备用钢 突破高端特钢边界
“十四五”是中国钢铁工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突围转型的关键窗口期,特殊钢(下称“特钢”)作为高端制造的“工业筋骨”,其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直接关系到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地成效。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挖掘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的典型实践。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特钢”)凭借在创新攻坚、低碳转型、责任践行三大领域的持续深耕,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跨越式突破,更成长为全球特钢行业的标杆企业。证券时报专访中信特钢总裁罗元东,围绕企业在“十四五”期间的核心实践、行业转型面临的痛点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对话,探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以科技创新筑“技术护城河”
证券时报:“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普遍面临“去产能、提质量”的转型压力,特钢作为高端领域的核心材料,更是承担着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使命。中信特钢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是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并实现突破的?
罗元东:钢铁行业的转型,本质是从“满足数量需求”向“支撑质量升级”的转变,而特钢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为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不可替代”的材料支撑。“十四五”这五年,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战略首位,不是简单追求研发投入的数字,而是聚焦行业真痛点、国家真需求。
比如,在超级工程领域,深中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枢纽,其桥梁主缆钢丝、锚具用钢对强度、韧性的要求远超常规标准,我们旗下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针对性攻关,最终保障了工程顺利通车;在高端装备领域,航空发动机轴承钢长期依赖进口,我们的M50钢通过国际认证,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机器人用的滚珠丝杠、RV减速机材料也实现了批量供货。
从行业视角看,特钢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产能规模,而是技术护城河。这五年我们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稳定在3%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累计获得1851项授权专利,其中50项是国际专利。这些专利不是“纸面上的成果”,而是对应着“最细金刚线、最深万米油田用钢管、最长疲劳寿命气门弹簧钢”等“八最”产品,比如气门弹簧钢能达到1亿次以上的疲劳寿命,这就是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把智能化当成口号。2023年兴澄特钢成为特钢行业全球首个“灯塔工厂”,部署了40多个工业4.0技术用例,建立起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年降本增效超1亿元。这其实是在探索传统特钢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路径,通过数字技术达成了“高定制”“高品质”“高效能”“可持续”的有机统一,这也是行业未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方向。
证券时报:钢铁行业是“双碳”目标下的重点减排领域,而特钢生产因工艺复杂,减排难度更大。中信特钢在绿色转型中,如何平衡“生产需求”与“低碳责任”?这种实践对行业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
罗元东: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的15%左右,特钢虽然产能占比不高,但因涉及特种工艺,减排确实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方案。我们的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身降碳,构建低碳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提供高强、轻量、生命周期更长的产品,助力下游产业减排,这既是企业责任,也是行业转型的“双驱动”模式。
在自身减排上,我们不局限于小改小革,而是布局源头性技术。比如新能源应用,我们已建成157MW光伏发电、28.8MW风电项目,每年减碳超11万吨;旗下青岛特钢利用钢铁生产的低品位余热给周边社区供暖,每年又能减碳60万吨,这其实是“工业余热资源化”的范例,对北方工业城市的“零碳社区”建设有参考意义。
更核心的是工艺创新。天津钢管在环形加热炉里用了“智能全氧燃烧技术”,天然气燃烧效率提升26.8%,氮氧化物排放降了80%,实现了节能与减排同步;靖江特钢打造的“近零碳排电炉”示范项目,作为国家低碳冶金技术攻关试点,成为国内电炉短流程炼钢首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为行业提供了“低碳炼钢”的可复制方案。
而在产品端,我们的绿色转型更具行业价值。比如风电领域,我们研发的1200mm超大断面圆坯,能适配大型风电轴承、主轴,助力风电装备向“海洋化、大型化”发展,间接降低风电产业的度电成本;光伏领域的“超高强细直径切割钢丝”,支撑了超薄单晶硅片的高效切割,让中国光伏产业链保持技术领先;还有氢能输氢管道、循环氢装备用超厚板,这些都是在为“氢能社会”打基础。对特钢行业而言,“制造绿色产品”比自身减排更具乘数效应,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低碳升级。
我们把“碳管理”做成了核心能力,自主研发的“一总部多基地”碳管理平台,是国内首个通过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和PCF(碳足迹)认证的数字化软件。对中国特钢企业来说,这不仅是“合规”,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多维度探索行业减排新范式
证券时报:近年来,ESG(环境、社会、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制造业企业尤其需要平衡“经济指标”与“社会价值”。中信特钢在社会责任与ESG实践上,有哪些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思路?
罗元东:对中信特钢来说,社会责任不是“额外的公益”,而是融入生产经营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的价值不再只看营收、利润,还要看对产业链、员工、社会的长期贡献,这也是ESG能成为国际通用标准的原因。
在乡村振兴领域,我们没有搞“简单捐赠”,而是结合特钢的产业优势做产业帮扶。比如在河南、四川的帮扶地区,我们推“产业+培训”模式,帮助当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从“输血”转向“造血”。
员工层面,我们一直践行“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的理念。“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健康基金支出近800万元,帮助了351名员工;帮困基金支出超760万元,覆盖614人;还有“百人菁英”“星计划”等人才梯队培养,以及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对制造企业而言,员工的幸福感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不是福利成本,而是人才投资。
从ESG国际认可来看,我们去年获得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五星金奖”,还入选了MSCI、S&PCSA等国际榜单。“十四五”期间,公司连续多年分红比例达50%,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超过150亿元,以优异业绩回馈股东,展现稳健经营能力。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ESG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经济、环境、社会”的协同,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证券时报: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节点,您如何看待中国特钢行业的未来?中信特钢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罗元东:中国特钢行业的未来,一定是从“跟跑”向“领跑”转变。随着高端制造、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特钢的需求会从“增量”转向“提质”,行业竞争的核心将是“材料科学的深度”和“绿色低碳的高度”。
对中信特钢来说,“十五五”的方向很明确,在创新上,将继续向材料科学的高峰攀登,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绿色上,锚定“行业率先碳中和”目标,深化氢能冶金、全流程低碳工艺的研发,把“灯塔工厂”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基地;在治理上,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向全球一流标准看齐,让中国特钢企业的“高质量形象”得到国际认可。
钢铁淬火方能成钢,行业转型也需要坚韧的定力。中信特钢希望继续以特钢之“特”,特别的技术精度、特别的低碳决心、特别的社会责任,做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基石”,也为全球特钢行业提供“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专访中信特钢总裁:从深中通道材料到氢能装备用钢 突破高端特钢边界)
(责任编辑:6)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