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9月科创板IPO审核提速!34家企业现新进展 计算机、半导体等领域突出 “1+6”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今年9月,科创板IPO审核进程提速,全月共有34家企业取得新进展。其中,超八成企业集中分布于计算机、通信、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产业导向较为鲜明。在“1+6”深化改革落地的背景下,审核效率大幅提升,代表性企业摩尔线程从受理至过会最短仅耗时88天,凸显出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加速度”。
科创板年内已有8家企业上市,涵盖半导体、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80亿元;已过会的GPU头部企业摩尔线程拟以80亿元募资规模领跑,生物医药企业百奥赛图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路径进一步畅通。9月共有6家未盈利企业推进科创板IPO,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进程突破。在政策引导下,科创板正形成“核心技术突破+资本市场支持”的双轮驱动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速发展。
随着西安奕材、禾元生物等企业相继启动发行程序,科创板成长层将迎来首批上市企业,制度创新逐步落地。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科创板正在从“持续盈利”导向迈向“技术突破性+产业贡献”为核心的新范式。
▍硬科技赛道成主流审核进程提速
总体来看,今年9月共有34家企业科创板IPO出现新进展。其中,14家企业因财报未更新审核状态更新为中止;13家企业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2家已受理;2家提交注册;2家注册生效;1家暂缓审议。
从涉及行业来看,除14家因财报未更新审核而中止的企业外,11家企业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家为专用或通用设备制造业2家为医药研发和医药制造业;2家为航空航天制造业。

广发证券投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筛选标准将从泛科技转向硬科技的精准识别,优先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筛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企业。财务标准也从盈利导向转向现金流及技术估值,重点关注攻克技术壁垒、有长期盈利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另有市场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IPO新进展主要聚焦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领域,从“持续盈利能力”转向“技术突破性+产业贡献”。
过会数量方面,9月科创板审核呈现“少而精”的鲜明特征:该月共有3家企业上会审核,其中摩尔线程、百奥赛图2家顺利过会,厦门优迅芯片被暂缓审议。
从审核效率看,GPU龙头摩尔线程从6月30日受理到9月26日过会,仅耗时88天,创下2025年以来半导体领域审核最快纪录。而这种审核周期缩短的情形并非个例,光通信芯片企业优讯股份完成两轮问询仅用75天,审核响应速度较往年显著提升。
从募资情况来看,9月冲刺科创板IPO的企业募资呈现“头部集中、硬科技导向”的特点。其中,摩尔线程、百奥赛图作为9月两家过会的行业头部公司,预计募集资金分别为80亿、11.85亿元。
其中,摩尔线程计划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的建设。百奥赛图拟投资于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明确审核标准,将审核重点聚焦在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等实质性内容上。头部企业通常在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融资规模与行业特性相关。半导体与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其融资规模相对较大。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不同行业企业融资规模差异,也体现了科创板对不同硬科技赛道的差异化支持。此外,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便捷融资渠道。
▍第五套上市标准使用率提升 “1+6”深化改革成效明显
据统计,9月科创板34家IPO现新进展企业中,除14家因财报未更新审核状态更新为中止的企业外,共有6家未盈利企业,有1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这些未盈利或采用第五套标准申报的企业,均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创新领域。
这些未盈利科创企业虽处于不同赛道,但均处于“战略性投入期”,将资源集中于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其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百奥赛图与鞍石生物遵循“研发前置”规律,即便核心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仍需要持续投入。
早在设立之初,科创板便推出第五套上市标准,专门针对未盈利企业,核心要求包括“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具备显著技术优势与市场空间”(医药企业需核心产品进入II期临床),并通过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强化市场化筛选。
业内人士表示,第五套标准使用率上升,硬科技企业早期亏损不再成为上市障碍。从上市角度看,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投资者更关注注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非财务指,市场将由长期价值投资主导。
2025年6月落地的科创板“1+6”深化改革,更是为未盈利企业上市注入“加速度”。改革明确设置“科创成长层”,将所有未盈利企业纳入该层管理,要求个人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既强化风险提示,也保障投资渠道畅通;此外,改革还允许在审未盈利企业向老股东增资扩股,募资专款用于研发或商业化,进一步灵活企业融资路径。
同时,改革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从生物医药领域延伸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覆盖更多硬科技领域,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于9月份在公开论坛上透露,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从政策成效来看,2025年以来,科创板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未盈利企业拟募资合计48.5亿元,占同期科创板募资总额的59.75%;且这些企业主要为生物医药行业。同时,“U”标识制度与定期研发进展披露要求,也倒逼市场更关注企业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盈利表现。
▍多家企业即将登陆科创板已启动发行工作
截至2025年9月底,科创板年内已完成8家企业上市,涵盖半导体、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等多个硬科技领域。

据统计,以上8家企业计划募资总额超过80亿元,其中屹唐股份以25亿元募资规模居首,影石创新19.4亿元次之。
尽管9月科创板并无新股发售,但已有多个冲刺科创板的企业完成重要IPO上市进程。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今年9月,西安奕材正式启动发行程序;恒坤新材正式获中国证监会科创板IPO注册批复;禾元生物正式启动其首次公开募股工作,成为科创成长层首家发行企业。
具体来看,恒坤新材于9月12日注册生效,拟登陆科创板。该公司计划募资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和先进材料两大扩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厦门恒坤新材料从过会到注册生效仅用时约两周,创下科创板“过会到注册”最快纪录。根据招股书,恒坤新材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西安奕材于9月25日正式启动发行程序,成为新"国九条"发布后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业绩方面,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3.02亿元,同比增长45.99%,创其成立以来半年度营收新高。
生物科技领域,禾元生物于9月22日启动IPO,成为科创成长层首家发行企业。该公司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在发行方案上创新性地引入了网下发行差异化限售与配售机制,整体限售比例不低于40%,并设置三个差异化限售档位,最高限售档位投资者的配售比例是最低档位的9倍。
截至目前,科创板成长层已迎来五家重点企业,包括盟科药业、云天励飞、翰捷科技、裕太微和泽璟制药。
目前,部分券商已完成对科创成长层行情标识上线。科创成长层股票的简称后会添加“U”,作为特殊标识,以此清晰界定其所属市场层级属性。存量科创成长层股票,会在其简称附近添加标签“成1”,提示信息“存量科创成长层股票”。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会在其简称附近添加标签“成”,提示信息为“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
▍9月A股IPO辅导备案企业数量达30家
今年9月,A股IPO辅导备案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累计企业数量达30家。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9月1日至9月7日期间新增辅导备案企业5家;9月8日至9月14日期间新增辅导备案企业7家;9月15日至9月21日期间新增8家,9月22日至9月28日期间进一步增至10家,合计当月新增辅导备案企业30家。
从时间分布来看,今年8月A股新增辅导备案企业为25家,7月为22家,6月为18家,近四个月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涉及行业来看,半导体、新材料、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企业占比较高,如:华澜微、超群检测、本源量子等企业均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企业表现活跃。
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趋势上,IPO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受理提速、撤否减少,科创板和北交所成主战场,反映经济转型方向。江浙粤等地企业上市集中,体现创新生态与产业基础优势,最终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政策端,证监会明确支持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北交所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创业板提高财务门槛但包容优质创新企业,形成差异化上市路径。市场端,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改善提升融资需求,投资者信心增强推动新股首日涨幅显著。
另有业内专家表示,IPO辅导备案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展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企业对通过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日益坚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此时进行IPO辅导,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可能会有更多的新企业加入,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可能对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投资者的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多家硬科技企业瞄准科创板IPO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9月启动IPO辅导的企业中,拟在科创板IPO的企业包括艾柯医疗、微纳星空、本源量子,涉及行业分别为医疗设备、航空航天、量子计算机。
其中,艾柯医疗9月在北京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拟在科创板IPO,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其前次IPO申报招股书,截至2022年度末仍未盈利,首次IPO申请采用的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艾柯医疗首次IPO申请于2023年4月20日获受理;同年5月16日,该公司收到首轮问询;2024年4月11日,艾柯医疗及其保荐人主动“撤单”,审核终止。前次IPO申报招股书显示,艾柯医疗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Cosine®71/58远端通路导管及Sine27微导管等三项核心产品已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已实现商业化,另有4项产品处于注册阶段,以及多项产品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发阶段。
《科创板日报》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本源量子拟登陆科创板。这是继国盾量子、国仪量子后,第三家拟IPO的合肥量子科技企业。
此次开启IPO辅导的本源量子团队,其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聚焦量子计算产业生态建设,是中国首家将量子计算正式推向商用领域的企业。公司核心产品包括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等。
此前,本源量子已完成多轮融资。其中,2021年1月,该公司完成A轮融资,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融资金额数亿元。2022年7月,该公司完成B轮融资,由深创投下设红土基金领投,融资金额近10亿元,吸引包括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银投等知名机构。
微纳星空9月在北京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该公司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其明星产品包含国内首颗由民企研制的0.5m分辨率遥感卫星 ——泰景三号01星、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等光学、国内首颗商业Ku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截至目前,微纳星空已历经13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为今年8月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投资方不乏国资与知名投资机构。其中,深创投、中信建投投资、中信集团、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等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而中科创星、高能资本、清科母基金则为业内前列的市场化机构。
今年6月,商业航天被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这套标准允许尚未盈利的优质科技企业上市。政策落地后,多家航空航天领域相关企业加快了IPO进程。
其中,7月29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8月1日,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8月12日,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广东证监局进行了IPO辅导备案;9月15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此外,8月25日,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原标题:9月科创板IPO审核提速!34家企业现新进展 计算机、半导体等领域突出 “1+6”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91)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