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发力 前三季度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

2025年10月22日 11:04
来源: 科创板日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科创板日报》10月22日讯(记者曾乐陈俊清)尽管全球半导体市场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仍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日(10月22日)上午,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

  上述公布数据还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19.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0.9%,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3%。

  ▍政策与创新驱动: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融入全球

  当前,上海正深化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而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发力的背后,与上海市持续优化的产业政策环境密不可分。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近年来,上海围绕这一“战略必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从早前的《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到各区特色化专项政策,再到近期的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措施,共同构建起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临港新片区于2024年10月修订《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若干措施》,支持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制造、封测等领域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产业集聚的引领性项目。

  《普陀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普科合规范〔2024〕6号)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政策支持范围,加大了对集成电路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范围包括产业集聚培育、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打造等三个方面。针对初创企业培育、EDA/IP购买、企业流片、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较大力度支持。

  浦东新区在2025年2月和7月分别发布了2025年度促进集成电路和新一代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的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申报通知,针对IP购买、首轮流片、多项目晶圆(MPW)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并对获得市级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强化产业链协同。

  在金融支持方面,今年8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基础研究计划“集成电路”(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针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等基础研究方向提供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

  整体来看,从市级层面的基础性政策,到各区特色的精准扶持,再到前沿技术的超前布局,上海已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体系。

  世界集成电路协会于今年6月发布《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展望与中国集成电路创新百强企业报告》,并公布了2025中国集成电路创新百强企业名单中。从地区分布看,长三角地区企业数量最多,达55家;从省份分布来看,上海以23家居首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政策支持是重要优势之一,上海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从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人才资源丰富同样不可忽视,上海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凭借其优越的城市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人才汇聚,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智力库。”袁帅表示。

  袁帅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金融服务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持续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城市向“芯”而行:集成电路“全链布局”

  近年来,上海积极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将集成电路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凭借人才、资本、政策、产业链等协同优势,构建起覆盖设计、制造、装备材料的全链条生态体系,正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高地。

  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3900亿元,约占全国的25%,其中设计业、制造业、装备材料业规模居国内前列。今年上半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达到20%。截至目前,上海已集聚超1200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以及汇聚了全国约40%的专业人才。

  集成电路是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尤其在上游的设计领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连续多年蝉联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最大城市地位。

  半导体IP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基石,对芯片设计至关重要。数据显示,上海拥有中国大陆地区33.3%的半导体IP企业。截至2024年末,我国半导体IP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达11962项,其中上海市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21.41%,位列各省份之首。

  从具体区域来看,浦东是上海的工业重镇、科技重镇,是发展三大先导产业的主阵地,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

  2024年,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2900亿元(约为2015年销售规模的5倍),同比增长近20%,占全市75%,占全国近1/5,近五年年均增速近20%。

  在这其中,上海张江科学城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生态链最好的区域之一,集聚了800余家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企业,2024年经营总收入2237.26亿元。在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便有7家在张江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在全球晶圆代工前5的企业中,有2家总部设在张江。

  上海作为全球第三代、第四代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高地,围绕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领域,形成了从衬底材料、器件设计到工艺制造、模组应用的产业链集聚发展格局。今年5月12日,上海市超宽禁带半导体未来产业集聚区在临港新片区宣告启动建设,并发布十条支持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与此同时,上海正通过政策支持、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推动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上海以临港新片区为主要集聚地,已构建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并聚集了一批龙头企业,如:芯源微拓荆科技华海清科、昂瑞微等。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在今年8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浦东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方面布局早、集聚强、实力雄厚。其中,集成电路推动“全链布局”,全面提升高端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封装测试、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材料等全产业链竞争力,全力建设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发展RISC-V、EDA、硅光等细分赛道,累计集聚集成电路企业800多家、产业人才近20万。

  对于未来布局,今年10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若干措施》提到,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将建立“四位一体”的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构建项目经理团队主责、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的协同体系。

  上海还将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符合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投资孵化生态。

  随着这些政策持续释放红利,上海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或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

  ▍主力军:上海科创板公司业绩亮眼

  当前,上市公司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主力军。从产业布局看,科创板已形成“链群式”发展格局。集成电路领域120家企业实现全链条覆盖,占A股同行业公司数量超六成,构建了一支“自主可控”的主力军。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当前,上海共有91家科创板公司。在这其中,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划分,共有27家上海科创板公司所属半导体行业。具体来看,根据申万三级行业划分,数字芯片设计13家、模拟芯片设计7家、半导体材料2家、半导体设备2家、分立器件1家、集成电路封测1家、集成电路制造1家。

  从业绩表现来看,营收方面,在上述27家上海半导体类科创板公司中,共有22家企业于上半年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中,数字芯片设计企业澜起科技、思特威增幅居前,分别实现营收26.33亿元、37.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8.17%、54.11%。

  利润方面,在上述27家上海半导体科创板公司中,共有16家企业于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正增长。其中,集成电路封测企业伟测科技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831.03%。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泰凌微新相微、思特威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4.55%、261.78%、164.93%。

  纵观半导体全产业链上下游,现已形成协同增长格局,各环节多点突破并释放增长动能,其中下游芯片设计企业已在近期提前披露经营层面的亮眼表现。

  以泰凌微为例,受其前期在端侧AI产品和海外客户布局的持续投入,以及新产品超预期出货的综合影响,该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为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0%,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1.4亿元,增幅约为118%。

  上游环节同样表现亮眼,受益于CPU、GPU及AI芯片测试需求的强劲回升。其中,集成电路测试企业伟测科技预计今年三季度实现合并营业收入4.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4.4%,单季度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0.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6.22%,折射出芯片产业景气向上传导的良性趋势。

  业务布局方面,中芯国际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建设正按计划推进,该项目总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是上海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据悉,该临港工厂将主要聚焦于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的大规模量产,并具备向更先进工艺延伸的能力,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物联网等市场对成熟制程芯片持续增长的巨大需求。

  华虹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纯晶圆代工企业,也是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其近期在业绩会中透露,该公司位于张江的工厂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功率器件(IGBT, Super Junction)等特色工艺平台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相关产能利用率饱满,并持续进行技术微缩和产能扩充,以巩固其在模拟与功率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作为中微公司的核心产品,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7.81亿元,同比增长约40.1%,占该公司总收入的75%以上。目前,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已覆盖95%以上的刻蚀应用,技术能力延伸至5纳米及更先进制程。

  此外,在上游环节,截至今年6月末,沪硅产业累计已通过认证的300mm半导体硅片产品规格数量已有820余款,累计客户数量超过100家,产品广泛用于逻辑芯片、存储、CIS等高端应用。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中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与独特风貌,产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在产业特点方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呈现出多元化与高端化并行的特征。

  其中,多元化体现在产业环节的完整覆盖上,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各个环节都有众多企业参与其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内部能够实现高效的协同合作,不同环节的企业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降低了产业的整体运营成本,提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高端化则表现在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上,上海的集成电路企业在先进制程、高性能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成果。例如,在高端芯片设计方面,部分企业能够设计出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特点的芯片产品,满足了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芯片性能的严苛要求。

  整体来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亦映射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的历程。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原标题: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发力 前三季度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

(责任编辑:6)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联基金安信基金
B
博道基金渤海汇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博时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安基金长城基金长城证券财达证券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江证券(上海)资管长盛基金财通基金财通资管诚通证券长信基金财信证券
D
德邦基金德邦证券资管大成基金东财基金达诚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东方基金东莞证券东海基金东海证券东吴基金东吴证券东兴基金东兴证券第一创业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
F
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富荣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方正证券
G
光大保德信基金国都证券广发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海证券国金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基金格林基金国联民生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国融基金国寿安保基金国泰海通资管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国投证券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国新国证基金国信证券国新证券股份国信证券资产管理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安基金汇安基金华安证券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华宝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创证券泓德基金华富基金汇丰晋信基金海富通基金宏利基金汇泉基金华润元大基金华商基金惠升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泰保兴基金红土创新基金汇添富基金红塔红土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夏基金华西基金华鑫证券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
J
嘉合基金金融街证券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九泰基金建信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