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2家基金公司规模不足10亿,这些迷你基金该如何长大?

2025年10月25日 17:44
来源: 财联社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财联社10月25日讯 在中国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基金公司正挣扎在生死边缘。体量微小,曝光稀少,在公募业整体规模突破36万亿、百亿基金经理频出、头部公司攻城略地的同时,这些基金公司却连10亿元的门槛都难以迈过。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仍有12家基金公司旗下公募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其中既有刚刚起步的新设机构,也不乏成立超过十年的老面孔。进一步来看,规模低于20亿的公司有17家,低于100亿的则有34家(剔除具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及券商资管),形成了鲜明的长尾生态。

  这不是一个偶发现象。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成为主基调的当下,“小而弱”的机构逐渐沦为边缘角色。它们既难以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也难以依靠渠道资源吸引稳定资金流入。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长不大”的小公司,或许正面临着一场缓慢却无情的淘汰。

  小而不强,规模“卡脖子”的现实

  综观现有的17家20亿以下基金公司,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格局:一部分是2020年之后成立的新公司,尚处于业务铺设与产品积累阶段,如瑞达基金、兴合基金、华西基金、汇百川基金等,旗下产品线尚未形成体系,平均净值规模普遍不足1亿元;

image

  另一部分则是成立多年却始终未能突破瓶颈的“老兵”,如九泰基金、中科沃土、华宸未来等,管理经验丰富却难见成效,长期徘徊在生存线边缘。

  新公司尽管面临起步难题,但尚有成长空间。问题更多在于产品数量有限、品牌认知度低、缺乏有效的渠道覆盖,尚未建立起可持续的产品和管理体系。“刚发完两只基金,线下还没铺开,线上也进不去头部平台。”一位新设基金公司人士坦言,“起步两三年,如果没赶上行情或者没有外部增援,基本只能靠自救。”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公司虽然牌照新,但或因运营机制问题,或因市场环境问题难以成长。

  成立十余年,却做不大?

  在这批“小体量”基金公司中,有些案例显得尤为极端,像九泰基金、华宸未来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

  以九泰基金为例,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机构,曾凭借定增特色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定增新规落地后,该业务模式遭遇重创。2021年6月底,九泰基金管理总规模尚有119.82亿元;如今,九泰基金仅剩11.09亿元,缩水超过九成。旗下共有41只基金,多个份额合并后平均每只产品规模仅0.27亿元,清盘压力如影随形。

  2021年仍在密集发新,当年成立9只基金,但实际规模并未有效提升,反而加剧了“一拖多”现象。旗下副总经理刘开运同时管理14只基金,另一位基金经理袁多武也身兼12只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九泰基金自2021年至今已经4年新发产品数量挂零。

  管理压力加剧,绩效却难以提振。2022年至2024年,九泰旗下偏股类基金年均回报分别为-23.89%、-14.90%、1.96%,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今年以来回报率反弹至14.44%,仍落后于同类均值的22.57%。

  华宸未来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曾是信托系公募中的一员,背后股东包括韩国未来资产基金公司。但过去十多年中,华宸未来仅成立4只基金,但目前只剩下2只,在管规模仅有2.56亿元。

  公司经营停滞、产品更新乏力、人事变动频繁,构成了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华宸未来规模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瓶颈使其难以真正恢复元气。截至目前,其仅有三名基金经理在岗,其中一人任职不足一年。

  对比来看,九泰基金、华宸未来的成立年限与永赢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公司相差无几,但后者近年已分别在固收、权益等赛道中逐步形成优势,基金产品线扩展较快,资产规模也成功迈入主流梯队。相似的起点,不同的路径,更加凸显出小基金公司间发展的巨大分化。

  为什么这些基金公司长不大?

  小基金公司难以做大,根源比较复杂。

  首先是资源瓶颈难以突破。无论是渠道、投研还是品牌,小基金公司在获取行业资源方面始终处于弱势。一个没有头部银行代销资源、也无法跻身热门电商平台推荐位的基金公司,在当前的销售环境中几乎无法取得稳定增量。“渠道现在更在意的是销售费用回报率,小公司给得起费用的,产品又卖不动,最后就恶性循环了。”一位基金销售人士评价道。

  其次是人才吸引与保留能力弱。大多数小公司仅配备极少数基金经理,很多基金经理需要身兼数职,既当投资人又兼任研究岗,甚至还要参与产品设计、客户维护等工作。一方面,基金管理是重人力密集型业务,需要依托持续的人才梯队建设、投研体系积淀与产品迭代机制。但小公司由于收入预期不确定、激励机制有限,难以吸引稳定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小型基金公司高管更迭频繁,决策断层,制度化建设缺失。

  第三,在战略层面,许多小基金公司并未形成清晰的定位与打法。它们既无意与头部机构硬碰硬卷大盘权益、固收+等红海赛道,又尚未在特色策略如量化、REITs、主题细分ETF形成差异化标签。于是多数产品仍沿用传统混合、债券等通用路径,定位模糊、竞争力不足,极易陷入既无渠道加持,又无投顾记忆点的中空区间。

  此外,小公司的弱投顾能力与缺乏机构客户基础,也是导致其净值波动易被放大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头部机构拥有稳定的机构客户、基金定投等资金来源,可以在市场回撤中维持相对稳定的规模。但小公司产品净值一旦出现短期回撤,就可能引发流动性萎缩、客户集中赎回,进一步削弱信心,进入恶性循环。

  对比来看,同样是在2013年前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永赢基金的崛起就显得格外具有对照意义。该公司初期以固收与货币基金打底,形成稳定规模基础后,迅速切入权益市场,并在近几年采取压赛道式的进攻策略,在高端制造业、医药健康以及AI等板块布局产品,借势市场行情取得亮眼收益,也一度带动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迅速扩张。

  永赢的发展并非仅靠赛道运气,而是在内部机制上构建出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打法:投研与产品中心深度协同,基金经理有较强的风控支持与绩效激励机制,同时在固收与权益间形成良性的轮动结构,使公司具备了可持续制造爆款的组织能力。相比之下,多数长不大的小基金公司在产品、投研、激励、渠道等多个层面都未能形成闭环,难以支撑规模的持续放大与品牌复利的积累。

  不过,从现实来看,小而美的理想在市场浪潮中并不好实现。尤其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公募行业里,规模意味着话语权,资源代表着生存空间。一些机构或许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但另一些,则已经在时间的洪流中被边缘化。对这些仍徘徊在10亿门槛边缘的基金公司来说,如何真正打破长不大的魔咒,不仅是产品、投研与团队的较量,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持续叩问。

(文章来源:财联社)

(原标题:12家基金公司规模不足10亿,这些迷你基金该如何长大?)

(责任编辑:10)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联基金安信基金
B
博道基金渤海汇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博时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安基金长城基金长城证券财达证券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江证券(上海)资管长盛基金财通基金财通资管诚通证券长信基金财信证券
D
德邦基金德邦证券资管大成基金东财基金达诚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东方基金东莞证券东海基金东海证券东吴基金东吴证券东兴基金东兴证券第一创业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
F
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富荣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方正证券
G
光大保德信基金国都证券广发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海证券国金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基金格林基金国联民生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国融基金国寿安保基金国泰海通资管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国投证券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国新国证基金国信证券国新证券股份国信证券资产管理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安基金汇安基金华安证券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华宝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创证券泓德基金华富基金汇丰晋信基金海富通基金宏利基金汇泉基金华润元大基金华商基金惠升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泰保兴基金红土创新基金汇添富基金红塔红土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夏基金华西基金华鑫证券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
J
嘉合基金金融街证券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九泰基金建信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