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修通金融“水渠” 精准滴灌“根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宁波实践
一年前,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正式启动,从供需两端发力,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一年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相关工作落地显效,商业银行加大对接力度、提升响应速度、拓宽服务广度,持续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0月份,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运行一周年之际,《证券日报》记者跟随中国银行业协会来到宁波市这座制造业和外贸业蓬勃发展的城市,见证了金融活水如何从“渠成”到“水到”。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共同揭示:一场以“协同”破局、以“创新”焕新、以“深耕”谋远的深刻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破局:
从“单兵作战”到“多方合力”
过去,小微企业融资难,具体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难以评估等,更难在金融机构的“单兵作战”难以应对企业复杂多元化的需求。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点明了此次变革的核心:央地协同,多方合力,资源整合。
在国家层面,2024年10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组织各地走访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努力做到“应贷尽贷”。在地方层面,省、市、区县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各区县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全面摸排企业融资需求,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宁波金融监管局全面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部署,进一步深化央地协同,推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发挥更大效能。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已走访各类经营主体27.2万户,15.13万户获得授信11352.5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767.74亿元。
这一金额庞大的信贷投放,并非“大水漫灌”,其背后是一套依托数字赋能、强调精准滴灌的“宁波解法”。
据悉,依托地方政府政务平台,宁波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搭建了在线金融服务场景,并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定期获取科技、外贸、涉农等各类行业企业名单,引入纳税信用、诚信经营等标签信息,助力银行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今年以来,该项机制已向机构共享经营主体清单超5万户次。一套从清单推送、需求对接、进度反馈到跟踪监测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系统,确保了授信能够真正“落地”。
宁波地区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的作用下,避免了多家银行同时对接一家企业,以及某家企业没有银行对接的情况,使得银行服务企业更加高效、精准,也减少了银行的工作量。例如,甬城农商银行在贷款审批方面,从申请到放款的平均天数一直保持在3天内,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该行的优势。
焕新:
银行打破传统信贷“路径依赖”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搭建了平台,银行机构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证券日报》记者与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当地城商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负责人交流了解到,各家银行在内部进行了一场改革,探索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新发展模式。
多家银行积极推进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系统性调整。例如,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支行——甬江科创支行,形成“1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1个科技金融专营支行+14家分支行”的组织架构。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和高新区科技支行,牵头科技金融领域各项工作。宁波银行择取31个重点区域支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团队,专项助力区域内科技企业服务。
上述专营支行在考核机制、尽职免责等方面与传统分支机构有所不同,减少了员工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的顾虑,真正做到“敢贷”“愿贷”。
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上,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成为各家银行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质效的又一重要突破口。产品不再“千人一面”,而是“量体裁衣”,迭代优化产品供给。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胡波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小微外贸企业特点,我行根据海关出口额和跨境平台收汇量,创新定制全线上、纯信用的特色产品。同时,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激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动能。”
宁波银行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分层分类服务工作,为不同阶段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宁波银行党委副书记付文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初创期企业,我行提供人才资质授信,并配套商业计划书优化等孵化服务;针对成长期企业,构建‘订单融资+投贷联动’产品体系;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并购重组、跨境资本运作等综合服务,深度融入上市公司生态圈。”
随着服务模式的深化与创新,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逻辑也迎来系统性重塑。
“在服务科创企业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打破传统信贷的‘路径依赖’(缺少抵押物和流水)。”泰隆银行宁波分行副行长蒋挺对记者表示:“我行对科技企业重点评估核心团队能力、产品技术前景、未来现金流水平,将关注点从过去的‘有形资产’转向未来的‘无限潜能’。尝试将人才、专利、股权这些无形的智力资本进行价值量化,形成新的信用评估依据。目前,我行90%的科创企业客户无需抵押即可获得信用贷款支持。”
深耕:
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根系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运转一周年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也将金融活水精准地引向了孕育未来竞争力的“土壤”——新质生产力。多家银行持续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宁波区域新动能培育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动力。
这种精准滴灌成效显著,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七类)余额57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629亿元,增幅分别为28%、36%。服务科技型企业总数近5000家,全宁波市合作覆盖率超42%。
从贷款投向来看,泰隆银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将90%以上的科创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确保金融活水能够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的根系。
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精准滴灌”提供了重要支撑。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陈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行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相关政策,截至9月末,已为科技创新再贷款清单内客户发放贷款70户,涉及贷款余额共计12.4亿元。”
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银行已不再单是信贷资金提供者,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支持科创企业,非一己之力可成,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因此,加强科创生态的整体构建正成为银行当下发力点。例如,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的合作;推动行业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的互推互帮等。
一周年,对于一项新的工作机制而言,正是充满希望的起点。宁波地区的实践表明,在该项机制作用下,当金融监管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携起手来,以机制创新打破壁垒,以科技赋能穿透风险,以生态思维陪伴成长,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便能找到破解之道。
前路已明,未来可期。这条路,正从“修通水渠”走向“智慧滴灌”,从普惠小微延伸至新质生产力的广袤疆域,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壮丽画卷,也正落笔生辉。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修通金融“水渠” 精准滴灌“根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宁波实践)
(责任编辑:126)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