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绿色产业“加减法”如何重塑经济版图
券商预计,“十五五”期间,绿电交易将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有效衔接,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也将成为企业出口、应对“碳关税”、展示ESG表现的重要工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其中,减碳、能源转型成为关键词,为绿色低碳产业、新能源技术带来发展机遇。此外,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也迎来新机会。
推进碳达峰加减法结合
建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专家认为,政策的“绿色含量”正显著提升,碳中和目标如同指挥棒与度量衡,深度融入并重塑着政策制定的逻辑。
“关于环境保护的表述,这些年有了很大变化。”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表示,“‘十二五’‘十三五’的政策表述都重点突出了污染治理,‘十四五’‘十五五’的政策表述则是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方面,建议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表示,这说明我国环境治理的调控工具从“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现根本性转变,我国绿色发展进入全面发力关键期。而在产业层面,建议明确了“减法”与“加法”结合的思路。
马宗明称,对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属于产业转型的“减法”。建议提出,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十五五”时期,将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转型路径和预期成效提供了明确指导。
同时,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成为产业转型的“加法”。郑栅洁表示,据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五年存在翻番甚至更大增长空间。
建议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部署,并提出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国家发改委明确,“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马宗明认为,通过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建设零碳示范园区,政策将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条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建议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这与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相呼应。此外,建议还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马宗明认为,这一系列部署将形成多层次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向高效减排技术和绿色项目流动,以更低的边际减排成本实现碳达峰目标。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带动需求增长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建议中关于绿色转型的另一项重点任务。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认为,能源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在于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到“十五五”时期末,新增用电需求将主要由新增清洁能源满足,同时煤电功能定位将由“基础保障性电源”向“支撑调节性电源”过渡。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合计发电1.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2%,较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表示,要实现我国提出的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未来10年每年需新增2亿千瓦左右风光装机。“十五五”时期要重点做好进一步扩大新能源供给,加快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力度;推动新能源集成发展,推动新能源与算力、绿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支持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工作。
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方面,建议提出“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等重点任务。马宗明认为,这意味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转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化布局。多元储能技术以及具备灵活调度与资源优化能力的智能电网,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提升能源体系韧性。
建议还部署了关键的制度支撑,要求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西南证券研报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电力规则体系,实现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绿电绿证等各品类市场的高效协同和有机衔接。2024年,国家能源局共计核发绿证47.34亿个,全国交易绿证4.46亿个,绿证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五”期间,预计绿电交易将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有效衔接,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也将成为企业出口、应对“碳关税”、展示ESG表现的重要工具。
环保产业、循环经济迎发展机遇
建议提到“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等内容,为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提供指引。
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建议明确,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深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
“近年来,环保产业范畴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延伸。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利用、节能降碳全链条全覆盖,服务业向‘双碳’领域拓展,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快速扩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燕中凯称。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今年发布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到2024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年营收已连续三年超过2.2万亿元。
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方面,建议明确,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认为,根据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目标为45亿吨,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量化要求。同时,要求在生产领域“协同优化产业布局”,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产业体系建设。“十五五”期间或通过更多制度建设和目标引导,在全社会范围推动资源减量化、资源化,逐步构建覆盖生产和生活的高效资源循环体系。
此外,建议还提出,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马宗明表示,从“十二五”到“十五五”,我国绿色发展政策战略定位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与核心任务持续深化,绿色发展任务重心也从初期的培育绿色产业,逐步转向对整体经济的系统性改造。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绿色产业“加减法”如何重塑经济版图)
(责任编辑:126)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