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华夏基金人事动荡引发三大悬念 行业龙头易主?
消息人士证实,范勇宏已正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执行副总经理滕天鸣将接任总经理。至此,业界关注的华夏基金人事动荡暂告一段落。
作为基金业的标志性人物,范勇宏和王亚伟的双双离职,给华夏基金乃至整个基金业都带来了诸多悬念。行业格局是否会因此“洗牌”?基金业制度变革是否将因此提速?基金投资风格是否会进一步回归价值投资本源?面对三大悬念,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悬念一:基金行业龙头易主?
范勇宏和王亚伟辞职后,华夏基金保持5年之久的龙头地位是否不保?基金行业格局会不会发生改变?成为不少基金业人士议论的话题。
有分析人士表示,范勇宏和王亚伟的辞职确实将对华夏基金产生一定冲击,但华夏基金仍是龙头老大最有力的竞争者。“范勇宏尽管辞去总经理,逐步过渡后将离开华夏,但是他给华夏基金留下了两笔财富:一是他培养的”第二梯队“,范式班底;另一个是强大的投研团队。如果华夏以前的班底不变,投研团队能保持稳定,那么在顺利过渡后华夏基金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据天相投顾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夏基金以1975.3亿元的规模位居第一,易方达、嘉实紧随其后,与华夏基金规模分别相差447.7亿元、645.5亿元。嘉实基金募集近200亿的沪深300ETF后,虽然拉近了与华夏基金的差距,但短期内仍不会撼动华夏基金的龙头地位。“嘉实基金在对投资者的营销、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产规模也在稳步提升。易方达则凭借大力发行指数基金规模迅速提升,在指数产品布局方面居于前列,近年来对量化、对冲方面也颇有优势。两家公司管理层都比较稳定,公司发展战略也很清晰,长期来看基金行业龙头地位花落谁家,则要看各家公司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战略眼光。”该人士说。
而从目前排名行业前十的其它几家“老十家”基金公司来看,都具备了较强的底蕴和积累,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业内人士分析,创新可能是“老十家”基金公司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南方基金已经形成了务实的风格,产品数量较多,在保本基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推出的低风险产品非常稳健,受到市场看好;与华夏相似,博时基金此前已经历了肖风离职的冲击,公司实现了平稳过渡,主要由于其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较好,人员变动后影响不大。此外,博时基金在IT系统建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有利于防控风险,未来平稳发展。”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道。
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刘亦千指出,基金行业格局变动取决于三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以规模为导向改为以业绩为导向,三是加大投资者服务。其中,产品创新是近期基金公司实现规模提升最关键的因素。细数近期的创新型产品,基金业内人士分析,华夏、易方达基金申报的港股ETF产品未来获批发行后,会为其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华安和汇添富的短期理财型基金将导致其排名实现跨越;而沪深300ETF给华泰柏瑞资产规模带来的明显提升更是为中小基金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点燃了希望。
悬念二:倒逼制度变革提速?
去年以来,《基金法》修订就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而随着范勇宏和王亚伟的离职,不少人希望由此能推动管理层加速制度变革,包括尽快推出股权激励或对股东进行约束。
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基金法》的修订、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设计不会因为某些人的离开而加速进程,而是会出于对整个行业的通盘考虑,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准备、酝酿和时机。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更认为这一猜测概率不大,也无必要。“对于基金行业来说,他们的离职影响并不大。”
目前,《基金法》修订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顺利的话有望于今年出台。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基金经理激励的问题,未来可能将通过股权激励来解决。对于基金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种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在基金公司存在,在绝大多数公司都存在。股权激励或许能进一步促成双方利益一致化,但不可能根本解决。对于是否会出台对股东过度干预基金公司管理进行约束的政策,该人士认为难以衡量干预的“度”,因此概率比较小。
近期,证监会按照“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指导思想,对基金行业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发布了《关于修改第六条及第十二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为基金产品注册制和发起式基金预留了空间;《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建立基金从业人员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绑定机制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行业制度变革的根本应该是保护持有人利益。无论股权激励还是利益绑定机制,归根到底都是促使基金管理人更好地对持有人负责,为持有人利益服务。
悬念三:引领价值投资回归?
王亚伟离开公募基金,没有“一哥”的基金业,投资风格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业内人士表示,王亚伟的离去或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基金经理通过自身超强的市场感觉,挖掘到带来惊人回报的重组股、黑马股的投资方式,可能将随着王亚伟的离去逐渐淡化。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价值投资已经是A股投资的第一要诀。
某基金经理表示,王亚伟过去在投资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操作方法独特且不具有可复制性,是超强个人投资能力的体现,但未必适合于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理念。以优质蓝筹股为主导的价值投资才最适合基金行业。
进入五月,金融、地产等大盘蓝筹股涨势趋缓,而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却趁势逞强。这种市场走势难免让人疑惑,基金等机构是否又耐不住价值投资的“寂寞”,像去年一样在配置了蓝筹之后,又配置起了成长股。对此,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尽管近期蓝筹股出现了调整,中小、创业板个股出现了炒作,但蓝筹股的上涨是一个震荡上涨的过程,蓝筹股依然是A股全年的投资主线。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包括汇金、公募基金、社保等市场主力,进行了超过8个月耐心的吸筹,从过去主要配置的中小板、绩差股转向蓝筹股配置,大盘股增持的动向明显。可惜的是,部分中小散户在这8个月中熬不住交出了异常珍贵的蓝筹筹码。大成基金则指出,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是否大盘蓝筹并不是投资考虑的唯一因素。如果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优质中小企业由于成长性更佳,也值得精选投资。
-------------------------------
【市场评论】
伴随着离别会的召开,“公募一哥”王亚伟正式谢幕华夏基金。华夏基金的人事震荡却还在不断升级,总经理范勇宏 、独立董事王连洲卸任,据传另两位独立董事龙涛、涂健也将离开。为什么优秀人才纷纷流失,中信证券作为华夏基金的大股东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从2008年至2011年底,中信证券从华夏基金连拿带卖获得110亿元收入。媒体报道称,因迟迟拖延股权转让,中信证券每月可多获得管理收入两亿元,而华夏基金却被迫暂停发行新基金两年,从而缩小了与其他基金的差距。今年年初华夏基金全体降薪一至二成,是否迫于中信证券的压力呢?
华夏基金和中信证券显然无法平等的位于天秤的两端,优秀人才纷纷离职是否因中信证券杀基取卵呢?那么,又该拿什么来拯救华夏基金?
中信证券与王亚伟的“温情”握手
5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关于王亚伟先生离职华夏基金的声明》,声明称:一、我们尊重王亚伟先生的个人选择,对他在华夏基金任职期间为华夏基金公司和中国基金行业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他的离职表示遗憾。祝愿王亚伟在新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二、中信证券愿意在合法合规基础上,与王亚伟先生就双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进行探讨。三、中信证券作为股东单位之一,将继续支持华夏基金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通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保持市场竞争力。
声明公式化却也言辞恳切,对王亚伟离职表示惋惜并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合作。5月8日,王亚伟在离别会上表示,“我非常感谢中信证券对我的看重。”
但王亚伟也说,“不认同华夏股权转让”。背景是2011年12月21日,中信证券完成转让华夏基金公司51%股权的工商变更手续,其持有华夏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由100%降至49%。
中信证券和王亚伟的离别戏看来似乎“温度有余”而“感情不足”,不免让人揣测其背后的原因。
中信证券之得:从华夏基金赚超过110亿元
2006年起不到两年时间,中信证券仅掏了9.2亿元就收购了华夏基金100%的股权。这之前,中信证券还控股中信基金,持股49%。
收购还没结束。2007年12月底,中信证券以1.11亿元收购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上海久事和中海信托持有的中信基金51%的股权,又进一步100%控股中信基金。受证监会 “一参一控”政策限制,2009年7月7日,证监会批准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至此,中信证券10.3亿元重组旗下基金公司的大梦告一段落。
2008年,华夏基金和中信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12.2亿元和0.5亿元,合计为12.7亿元,2009年、2010年华夏基金为中信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10亿元。2011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28.39亿元,净利润6.67亿元。
所以,仅从2008年到2011年底,华夏基金为中信证券贡献的净利润超过40亿元,加上转让所得的83亿元,扣除10亿元成本,中信证券往右口袋里装进110亿元,左口袋还揣着49%的华夏股权。
中信证券之过:股权转让拖延华夏两年暂停新基金发行
与中信证券赚钱赚得不亦乐乎相比,华夏基金的光景就显得较为黯淡。2010年1月15日,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称,因中信证券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华夏基金股权的转让,证监会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华夏基金新产品的申请。如果股权在2010年4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规范,证监会基金部将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据《东方早报》报道,由于受到股权问题影响,华夏基金从2010年开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暂停了新基金的发行,从而导致其与其他基金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股权处置问题的悬而未决,给华夏不仅带来资产管理规模的缩水,还有其“领头羊”光环的减色。据21世纪经济报道估算,每拖延华夏基金股权一个月,中信证券即可多获得管理收入两亿元。
华夏基金本身薪酬水平在行业属于高位,但在2012年初,迫于中信证券的压力,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内部传达降薪计划,全员降薪10%-20%。其中,投研团队降薪10%,非投研团队降薪15%,高管降薪20%。
中信证券的胜利:去年净利126亿股民人均亏损4万多元
2011年,沪深两市双双以超过20%的跌幅领跌全球股市,市值缩水6万亿元,散户更是损失惨重,5000万股民人均亏损4万多元,堪称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与散户的哭天抹泪相比,中信证券可谓春风得意、喜笑颜开。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同比下降10%;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1%,每股收益为1.14元。期末公司的净资产为866亿元,同比增长23%,每股净资产为7.86元。
而中信之所以能大赚主要是由于出售华夏基金股权,其收益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出售了51%股权带来的投资收益,一部分是由于对华夏基金丧失了控制权,剩余的49%的股权也要按照公允价值来重估,出售51%的股权所得金额为83.44亿元。
华夏基金人员流失后咋办
中信证券杀基取卵的做法不免令人寒心,无怪乎华夏基金高管纷纷离职,但是优秀人才流失后,华夏基金是否还能再续辉煌?
王亚伟的华夏大盘以5年10.75倍的净值增长一骑绝尘,他成为投资人眼中的“最牛基金经理”。从1998年到2012年,范勇宏将华夏基金发展为行业之首。从最初注册资金只有7000万到2011股权转让时整体公司价值达160亿,如果范勇宏也是一名基金经理的话,他的“收益率”已经达到了84倍。再加上独立董事王连洲离职,另两位独立董事龙涛、涂健或许也将离开,华夏基金之后该何去何从?
大股东眼里只有利润,没有对公司的维护、缺乏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知华夏基金又该拿什么再续辉煌?(中国经济网)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