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10天丢失1.1亿元筹码 荣信股份猛跌殃及9只基金
作为国内领先的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供应商,荣信股份自3月12日至5月18日,短短44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9.90%,并且,目前股价跌势并未刹住,近10天累计下跌13.61%。荣信股份成为《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重点跟踪观察的143只重仓股(68只股票的基金持仓占流通股本比例超过15%,75只股票的基金持股市值超过10亿元)中跌幅最大的股票;仅仅10个交易日,重仓该股的14基金账面浮亏约1.55亿元。可对比的10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有6只年内回报率不及业内平均水平,甚至有的基金逆市下跌。
记者注意到,以基金为首的主力机构近日对荣信股份的持股信心锐减,10个交易日累计减筹1.1亿元,资金流出率达到11.36%。
“其实,荣信股份自解禁的一刻起,公司原始股东都迫不及待的选择套现,股价一路下行,直至跌至目前3年来新低。”北京一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分析道,“不单是高管套现,短期公司业绩的压力同样令基金持股信心骤减,目前逢高出逃的意愿强烈。”
高管套现及业绩滑坡
推股价创33个月新低
截至上周末,上证指数两周累计下跌4.38%,《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重点跟踪观察的143只重仓股中,有72只跑赢大盘,占比半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基金重仓股近两周走势恰如其分。由14只基金重仓的荣信股份下跌13.61%,成为期间股价下行速度最快的基金重仓股。5月18日,该股以当天最低价13.20元收盘,且这一股价创出了2009年9月以来近33个月的阶段新低。
到底是什么原因将荣信股份股价拖下水呢?《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注意到荣信股份的一则公告,而这则公告的披露,恰恰是这轮下跌的开始。
2011年8月8日,公司董事长左强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以23.51元均价减持400万股,套现9404万元。当年8月9日,该股平盘;8月10日,急挫2.05%;真正走上下跌通道的则是当年8月15日,随后的6个交易日持续下行。据记者了解,2010年,荣信股份原始股彻底解禁流通。随之,以公司董事长左强为首的高管随即拉开套现序幕。其中,左强于2010年、2011年分别巨量减持585万股和400万股,累计套现高达2.9亿元。2011年10月19日,2011年11月19日,荣信股份两次亮相大宗交易平台,且买卖双方均以机构专用席位为主,机构对倒数亿元的筹码。
除了高管的套现外,公司业绩也在走下坡路,这也是重仓基金持股信心动摇的根本原因。
2012年一季报披露,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5.41%,营业利润同比减少63.75%、利润总额同比减少56.7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减少37.48%;因销售回款减少致使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666.18%。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减变动幅度为-20%至10%。机构近一个月对荣信股份业绩预期变化率整体下调,2012年、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值分别下调2.54%、1.71%。
“不单是高官套现,但短期的公司业绩的压力同样令基金持股信心骤减,目前逢高出逃的意愿强烈。”北京一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分析道。
难以承受账面浮亏
机构10天净卖出1.1亿元
股价的快速下跌令重仓基金业绩受损。据今年基金一季报披露数据,共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14只基金在一季度持有荣信股份,持股总数为7444.6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4.77%,持股数环比上季度减少338.37万股,持股市值也由去年底的12.71亿元减少至11.99亿元。随着荣信股份股价的下跌,基金持股市值再度缩水,14只基金持股市值截至上周末仅9.83亿元,账面累计浮亏2.16亿元。
从重仓基金业绩上看,据统计,今年以来365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平均回报率4.40%,而可对比的10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为3.235%,且有6只回报率不及业内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某基金公司旗下的领先策略股票基金年内回报率仅-1.17%。
难以承受的账面浮亏,令重仓基金筹码松动。据数据统计,在短短10个交易日里,荣信股份已有1.10亿元的筹码流失,相当于近9家只重仓基金全部撤离。
具体来看,5月7日,荣信股份下跌1.57%,当天有2030.94万元以基金为首的机构资金净卖出该股,其中机构买入额5551.32万元,卖出额7582.26万元;5月8日,荣信股份微跌0.13%,当天多空双方机构资金几乎战平,净买入额265.26万元;5月9日,荣信股份下跌2.53%,当天则有157.71万元的机构资金净卖出;5月10日,荣信股份缩量微跌0.34%,当天有1486.06万元的机构资金净卖出,其中机构买入额、卖出额分别仅2894.13万元、4380.19万元;5月11日,荣信股份虽然逆市上涨0.07%(上证指数跌0.63%),但当天却有524.66万元的机构资金选择净卖出。5月14日至5月18日,荣信股份四跌一涨,累计跌幅9.59%;机构资金减轻手中筹码成为主流,以基金为首的主力机构分别净卖出560.88万元、3183.19万元、1730.25万元、71.07万元、1564.33万元。
“我们认为一季度荣信股份信力筑正收入贡献缺失,而造成的公司整体收入同比下滑仅是临时情况。作为电力龙头企业,技术领先,毛利率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持,且产品线丰富, 看点众多。在经历管理改革之后,公司重回高增长是值得期待的。”北京一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分析道:“基于公司订单已在2011下半年开始恢复增长的事实,仍然看好公司2012全年收入有望重回快速增长。由此分析,基金减持规避风险有情可原,但长远看,减持该股不见得是明智之举。”
----------------------------------
【基市聚焦】
11年时间里,基金公司共为持有人赚取利润3034.52亿元,平均每年27.59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基金公司共提取管理费1646.56亿元。也就是说,基金公司的净贡献只有1388亿元,平均每年只有12.62亿元。相比庞大的基金平均规模而言,这一成绩显得微不足道。
从2001年开放式基金推出至去年底,11年时间里,中国股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经历了极大波折。中国公募基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并于2007年达到行业的巅峰,但随着2008年股市的暴跌,公众、投资者和媒体对公募基金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作为大众理财的主要工具,基金在过去11年间到底为投资者带来了多少回报?有多少基金公司在创造着正贡献?又有多少基金公司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而投资者却在亏钱?
我们试图通过对基金历年年报中公布的财务数据,找到上述疑问的答案,从绝对收益的角度,去认识基金业和基金公司。事实上,从回报投资者的角度考察,并非大公司就是好公司,不少大公司成立以来从投资者身上提取了巨额的管理费,给投资者的回报却少得可怜,甚至出现了较大亏损;也有一些优秀的基金公司从投资者那里收取了一块钱,带给投资者的回报远远超出1元。
绝对收益榜——
基民赚3034亿
基金公司收1646亿
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1年11年时间里,基金公司通过自身的所谓专业管理,共为投资者赚取利润3034.52亿元,平均每年赚27.59亿元。
与该回报相对应的是,11年间基金公司共从投资者身上提取管理费达到1646.56亿元,也就是说,基金公司的净贡献只有1388亿元,平均每年只有12.62亿元。相比庞大的基金平均规模而言,这一成绩显得微不足道。
当然,由于成立时间不同,投资能力差异巨大,基金公司之间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差异悬殊。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共有64家公司旗下有基金运作,其中自2001年以来为投资者赚取了正回报的基金公司有41家,其余23家公司的持有人命运悲惨,整体亏钱。
在41家取得正回报的公司中,有16家公司为投资者累计赚钱超过100亿元,有4家公司累计回报超过200亿元,其中华夏基金为投资者累计赚取利润达到494.82亿元,独占行业总利润的16.3%,是为投资者创造正回报最多的公司。紧随其后的易方达基金为投资者累计赚取利润354.61亿元,占行业总利润的11.69%。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分别为投资者赚取利润321.5亿元和211.24亿元,排名第三和第四位。这四家为投资者赚取利润最多的公司合计回报达到1382.17亿元,贡献了行业总利润的45.55%。
除了这四家公司,富国、银华、博时、交银施罗德、国泰、工银瑞信、长盛、鹏华、华安、兴业全球、海富通和建信等基金公司为持有人累计赚钱也都超过了100亿元。
由此可见,基金公司为投资者赚钱多少和规模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联系,如国泰基金、长盛基金、兴业全球基金、海富通基金、建信基金等的规模排名只是排在中等水平,但它们对投资人的回报却排在了前20名。相反,一些规模排名靠前的公司却表现糟糕,与其庞大的管理规模相比,这些公司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
净贡献榜——
中小公司表现突出
大公司分化严重
过去11年间,到底哪些基金公司“吃下去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即它们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超过了收取的管理费?又有哪些公司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还不及从他们身上抽取的管理费?
据统计,在41家为投资者带来了正回报的公司中,有35家公司持有人的回报超过管理费,体现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另外6家公司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低于1,如果加上23家虽收取了管理费但却让投资者亏钱的公司,负贡献的公司就达到了29家。
在35家为基民赚取利润超过管理费的正贡献的公司中,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超过3倍的有19家,超过4倍的有11家,3家公司超过了5倍,其中银河基金自2002年有基金运作以来到去年底,共为投资者赚取利润87.25亿元,10年间累计提取管理费却只有12.56亿元,也就是说,银河基金的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达到了6.95倍,成为净贡献比例最高的公司。截至去年底,银河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只有140多亿元,排在行业中等偏下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中小公司可以通过自身优秀的管理为基民创造令大型公司都难以匹敌的超额回报。
在银河基金之后,国海富兰克林和汇丰晋信基金的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均超过5倍,分别达5.58倍和5.42倍,位居净贡献榜第二和第三位。其中,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自2005年才开始管理基金,截至去年底总管理规模不足150亿元,但该公司过去7年共为投资者赚取利润72.61亿元,自身提取管理费仅为13.02亿元。汇丰晋信则从2006年才开始管理基金,过去6年投资者回报为34.77亿元,自身仅累计提管理费6.41亿元,该公司去年底管理规模只有85亿元。
此外,兴业全球、建信、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信达澳银、长盛、中欧、国泰等基金公司过去11年间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均超过4倍,为投资者贡献了超额回报。华夏基金过去11年间累计提取管理费145.57亿元,基民利润和管理费之比为3.4倍。易方达、南方、富国、银华、鹏华、海富通等大中型公司为基民赚取的利润也都在管理费的3倍以上。
有6家公司虽然过去11年也为投资者赚取了正利润,但该利润远不及它们从基民身上提取的管理费,其中4家还是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公司。2002年开始管理基金的长城基金过去10年共提取管理费达30.03亿元,但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却只有可怜的0.35亿元,该利润额只相当于管理费的1.17%。大成基金过去11年累计提取管理费高达65.92亿元,但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却只有12.22亿元,赚取的利润不足管理费的两成。广发基金自2003年底开始管理基金,过去8年共提取管理费67.98亿元,为基民赚取的利润却只有17.63亿元,基民利润只相当于管理费的四分之一。2005年开始管理基金的汇添富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34.64亿元,为基民只赚了13.03亿元。这四家大中型公司的表现令人失望。金元惠理和诺德基金两家小公司收取的管理费远超过基民利润。
绝对亏钱榜——
17家“杯具”公司
2家亏损超百亿
或许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基金公司特别是运作时间较长的公司,虽然从基民身上提取了不菲的管理费,但持有人却处于亏钱状态。
据统计,让投资者亏钱的基金公司共计23家,考虑到2008年以来股市整体大幅下跌,剔除掉浦银安盛、民生加银、平安大华、纽银梅隆西部、浙商基金和富安达基金等6家公司,共计有17家公司成为“杯具”。据统计,共有两家公司成立以来投资者亏损超过100亿元,亏损最多的当属中邮创业基金,该公司自2006年开始管理基金,到2011年底的六年时间,该公司持有人共累计亏损224.16亿元,而该公司累计提取管理费达29.01亿元,截至去年底该公司总管理规模近250亿元。分析显示,该公司大部分亏损都来自中邮核心成长基金,该基金于2007年8月17日成立,成立规模近150亿份,到当年年底规模激增至423亿份,但到去年底,该基金单位净值只有0.4695元,亏损逾半。
亏损额仅次于中邮基金的是光大保德信基金,该公司2004年开始管理基金,8年间共提取管理费22.69亿元,但该公司持有人累计亏损172.97亿元。长信基金、华商基金、华泰柏瑞基金自成立以来提取管理费均超过11亿元,但三家公司持有人分别亏损88.89亿、71.45亿和56.34亿元。万家基金自2003年就开始管理基金,虽然9年间只提取了6.69亿元的管理费,但投资者却累计亏损53.51亿元。天治、天弘、泰信、东吴、益民、大摩华鑫、金鹰、华富和新华等基金公司的持有人均未能摆脱亏损的命运。
除了上述中小公司之外,有两家大型公司的表现尤为令人失望,分别是诺安基金和融通基金。诺安基金自2004年开始管理基金,8年时间累计提取管理费达33.68亿元,但是该公司持有人8年累计亏损却达到43.95亿元。融通基金的历史更为悠久,自2001年就开始管理基金,11年时间累计提取管理费高达38.61亿元,但该公司持有人却累计亏损20.4亿元。在两家公司股东和员工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下,它们的持有人却在亏钱。这,也许才是基金业真正的“杯具”。(证券时报)
【基金市场】
在华泰柏瑞与嘉实沪深300ETF热卖之后,近期基金市场上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闪电发行的华安月月鑫与汇添富理财30天基金。短短一周之内,400多亿的资金规模流入了两家基金公司。如果说产品创新引领短期理财基金风头正健,那么在华安、汇添富的身后,业内多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在保本、债券基金上的新品推广或蓄势待发,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股票方向基金剧烈波动的特征已显露无遗,再加上各大银行渠道今年主推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的形势,中国基金业似已意识到资产管理行业的根基还在于民间庞大的低风险收益需求,一轮低风险基金产品雄起之势或已浮出水面。
诱人的“金矿”
汇添富理财30天基金,认购总金额为244.4亿元;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基金,认购总金额为182.2亿。短短数天,两家公司战果可佳。
在华安基金营销总裁秦军眼里,短期理财市场是基金业正面临的一片可贵“蓝海”。在华安月月鑫获批之后的媒体沟通会上,他表示,短期理财基金将引领基金公司进军理财市场,分享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帮助基金公司进一步向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而华安基金产品部董事总经理谷媛媛也透露了短期理财基金的酝酿思路,“中国不缺保守型的投资需求,而市场利率化进程也将给予基金固定收益产品较好的发展机遇。”
不难想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热卖,已给了基金业人士强烈的刺激。从普通老百姓到机构、企业,对于此类低风险、预期收益较为稳定的产品的庞大需求,无疑让基金公司既感受到压力又领悟到商机。
从产品特点来看,华安与汇添富推出的短期理财基金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甚至提前公布参考收益率,将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由通常的5万元降低至1000元。此外,华安月月鑫还将周期滚动运作,在每个运作周期中通过基本恒定的投资组合大类配置,以及资产期限与产品期限的完全匹配,来降低投资波动的风险和流动性。
对于这样的产品创新,基金业各路人士均在关注。“社会上对于绝对收益的、保本的产品需求非常大!”一位在金融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基金公司董事长由衷地感叹;“我们也非常关注这类产品,只是在现在的利率环境下,产品收益能否达到投资者满意的水平?”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总监沉思道;而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则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主动型的股票基金营销难做,公司只好在一些指数型基金或分级基金上发力,对于华安和汇添富数百亿“揽入怀中”,他们几乎“羡慕嫉妒恨”了。
瞄准居民理财需求的不仅是华安与汇添富。将于5月21日起开始发售的农银汇理信用添利债券型基金,也是被该公司定位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其目标客户是偏好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客户。据了解,农银信用添利基金将封闭一年,通过封闭期操作,提高资金利用率,以此来获得较投资期限一个月或一季度的短期投资产品更高的收益水平。
现实的“指挥棒”
在短期理财基金的耀眼光环之下,更多基金公司则在其它低风险产品上低调耕耘着。自4月中旬以来,已有诺安汇鑫保本、鹏华金刚保本、中海保本、大成景恒保本、交银荣安保本5只保本基金拉开发行帷幕。从监管层的信息披露来看,目前在排队等候审批的还有其他基金公司的数只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井喷”式的发展,似乎有些令人意外。自2003年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增值保本基金出现以来,保本基金沉寂了很多年。直到2011年,多家基金公司开始重视保本基金,前后共有18只此类产品成立。其中,广发聚祥保本和南方保本基金募集份额分别达到41.09和49.60亿份。一时间,保本基金成为基金公司的宠儿。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这既是基金公司完善产品线的需要,也有银行渠道“指挥棒”在起作用。“我们公司目前也正在发行保本基金,托管行请的是工商银行,这让他们在同档期的几只保本基金发行之中略感有些底气。”
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今年大银行主推固定收益类产品,原因或在于去年股票型基金大幅亏损给银行客户带来的损失,已让银行自身也HOLD不住了。而随着银行的指挥棒移转方向,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申报、营销准备,也一系列地随之调整。“说实话,真要卖股票型基金,最近也实在是卖不动了。近期我们听说有只商品主题的基金,一来是股票方向的,二来正撞上油价、黄金下跌,募集情况听说就比较惨淡。”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道。
除了保本基金之外,今年债券型基金的发行也令人应接不暇。自年初以来,已有17家基金公司先后成立以纯债、信用债、可转债等为投资方向的债券基金,还有6只债券基金正在发行。平均算下来,今年前5个月每月就有4.6只债券型基金在市场上发售(A/B/C类合并统计)。这其中,债券型分级基金的杠杆份额风险并不低,用一些基金分析师的话来说,风险程度甚至远超普通的股票型基金,但其A类份额可以说给投资者提供了低风险的约定收益机会。
此外,这些基金中可以投资权益类品种的二级债基占比较少,而中长期纯债和短期纯债基金均有出现,如易方达纯债和南方金利均为中长期纯债基金,华宝兴业中证短融50则为一只短期纯债型基金。其中,华宝兴业中证短融50采取指数化投资策略,也是国内第一只以短融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债券基金,该基金投资中证短融50债券指数成份券及备选成份券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90%,完全不参与股票投资。
从募集情况来看,定位为纯债基金的易方达纯债A/C募集规模达到84亿份。在今年基金业销售形势并不一片光明的背景下,这一规模同样也令同业羡慕。对比之下,今年2月成立的一只可转债基金,发行结果就相当清淡。而众所周知,可转债的投资机会与股市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
管理费之忧
基金业低风险产品在低调地扩张,一些大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募集规模在百亿左右也不罕见,这样的情况是喜是忧?从提高固定收益类基金占基金总体资产规模的比重、树立基金稳健理财形象而言,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若考虑到对基金公司经营的贡献而言,债券、保本、货币等类型基金的管理费收入显然不能和股票型基金相提并论。
目前,大部分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率仍为1.5%,保本型基金则在1.2%左右。相较之下,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率要低不少,约0.6%-0.8%,而货币基金则仅为0.3%左右。此外,华安月月鑫与汇添富理财30天基金的管理费率与货币基金类似,分别为0.30%和0.27%。这意味着,如果是一只资产规模在200亿元左右的短期理财基金,能够为基金公司每年所带来的管理费收入也仅在0.6亿元左右。
考虑到利润率并不是很高,基金公司若都延续着“短期理财”路线前行,是否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有位业内人士坦言道:此类业务的拓展重心难说是为了利润。“基金公司最重视的是什么?我觉得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没有跳过‘规模’这个重心吧。虽然说短期理财基金带不来很多的利润,但有几百亿的资产规模在那儿摆着,相比起别的权益类产品发都发不出去,或者资产规模持续缩水的情况,总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该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有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人士则认为,近期几只主打“短期理财牌”的基金能在短短数日内募集到数百亿的资金,原因就在于它们“几乎是为银行量身订做”。“此前银行被要求停发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而现在创新的短期理财基金获批,就相当于从基金这里,为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开了一个口子,那自然得到了银行的热烈欢迎。我相信在基金发行之前,相关公司都已经得到了银行明确的支持。不过,银行愿意推动这么多客户资金来力捧短期理财基金,也不是没有要求的。据说,在基金公司未来收取的管理费方面,托管银行要拿走的部分,占比不是小数。”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样分析道。不过,他也指出,对于担当前锋的基金公司而言,对于短期理财领域的开拓也是有明显好处的,因为相关基金作为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将享受到半年的保护期,不会受到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竞争。
不过,究竟是“为了规模而规模”,还是市场形势逼迫基金公司在低风险产品上苦心经营?其中关系似乎很难理清。就在今年年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不太看好2012年全年的股市表现,对权益类产品将保持较大的谨慎,由此在债券型基金方向将会有重点的倾斜。
此外,在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之后,一些基金经理也表现得较为担忧。他们认为,在今年4月时,市场对政策放松的预期拉动了股市表现,但目前一次存准率下调尚不能对冲经济下滑的态势,非金融企业去库存压力很大,企业盈利预期下调仍有空间。因此,对目前的股市需要较为谨慎,防范在一段时间的纠结之后股市可能会出现破位下行。(中国证券报)
【基金持仓】
根据国都证券基金仓位监测模型测算,上周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8.18%,相对前一周上升了1.18个百分点,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主动加仓1.60个百分点。上周受外围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股指继续呈现震荡下跌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仍然进行了主动小幅加仓,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对后市的看法较前期有所乐观。
从上周基金主动性调仓幅度的分布情况来看,有69.6%的基金选择了主动加仓,其中34.9%的基金主动加仓幅度在0%~3%之间,28.9%的基金主动加仓幅度在3%~5%之间,还有5.8%的基金主动加仓幅度在5%以上。与此同时,有30.4%的基金选择了主动减仓,且主动减仓幅度全部集中在0%~3%之间。与前一周相比,上周主动加仓的基金数量小幅增加,接近了基金总数的七成,同时有接近三成的基金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加仓,还有不到一成的基金进行了大幅加仓,而减仓基金的主动调仓幅度则都不大,说明基金的调仓策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
从上周末的仓位分布来看,仓位在40%以下的基金数量保持不变,仓位在80%~90%和90%以上的基金数量有所增加,其余仓位区间的基金数量则有所减少。
上周大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7.16%,主动加仓1.71个百分点;中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9.01%,主动加仓1.79个百分点;小规模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8.37%,主动加仓1.30个百分点。
上周测算的64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共有54家选择了主动加仓,与前周相比数量有所减少,但仍然超过了基金公司总数的八成,其中40家基金公司主动加仓幅度在0至3个百分点之间,还有14家基金公司主动加仓幅度在3至5个百分点之间。与此同时,有10家基金进行了主动减仓,且主动减仓幅度全部都在0至3个百分点之间。
就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而言,上周六大基金公司中除易方达和广发选择了主动减仓外,其余均进行了主动加仓。就主动调仓幅度而言,华夏的主动加仓幅度最大,易方达的主动减仓幅度最大。(上海证券报)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