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融资盘”恐慌致风波不断 被指成百点跳水导火索

2015年01月13日 02:3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手机上阅读文章

  • 提示:
  • 微信扫一扫
  • 分享到您的
  • 朋友圈
摘要
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当前杠杆资金撬动市场行情的趋势基本确定,融资规模越大,对行情影响也会更大,这令市场情绪对券商两融业务可能出现的监管微调会产生恐慌性心理。

K图 000001_1

  点击查看>>>融资融券数据

  接二连三的两融“利空风波”多番挑拨市场敏感脆弱的神经,而从目前来看,监管层对券商两融业务的态度也已然成为影响券商股行情甚至是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1月9日下午临近收盘的最后半个小时,大盘遭遇诡异下挫,而后坊间流出“监管层传出收紧信号,禁止险资为券商两融业务提供资金”的负面消息,被市场各方视为导致此次大盘指数百点跳水的导火索。

  在去年12月10日,市场看空情绪也由于“券商两融业务杠杆面临证监会检查组检查”的消息而迅速发酵,造成当日券商板块在开盘震荡后持续跳水,在接近90亿资金逃离下,整个券商板块也以7%跌幅成为两市跌幅最大板块。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信证券等券商公告检查结果之后,券商股重大利空被澄清,12月16日再度疯涨,市场资金再度进场围猎券商标的。从利空消息流出到澄清,由监管动态引发的市场情绪性涨跌走势可见一斑。

  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当前杠杆资金撬动市场行情的趋势基本确定,融资规模越大,对行情影响也会更大,这令市场情绪对券商两融业务可能出现的监管微调会产生恐慌性心理。东方平昇投资研究总监尹国红认为,当前市场融资盘较多,有关两融业务的政策松紧实际上和市场可用的杠杆资金息息相关,令市场投资者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动态信息高度敏感,“现在普通股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在因为参与两融业务发生改变,两融的杠杆操作客观上令投资者不得不因股价小幅涨跌进行融资或融券的操作。而当前两融规模又会深刻影响市场行情涨跌,这种双重叠加的效应也是市场各方对券商两融高度关注的原因。”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作为本轮行情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起到加杠杆作用的融资融券业务备受市场关注,而在指数经历近期的快速拉升之后,资本市场各个主体都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加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不但能助涨,也会助跌。”李大霄认为,行情的长期走牛需要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支撑,本轮行情的快速演进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基本面,所以市场易受传言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2014年12月中旬证监会表示,2014年以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融资类业务快速发展,规模较大。为促进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规范有序发展,按照2014年证券公司现场检查工作的统一安排,证监会将启动第四季度现场检查工作,对部分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进行检查。“尽管证监会目前还没有明确动作,但我认为指数的快速上涨和杠杆的不断放大,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李大霄如此表述道。

  不过,据上述券商人士分析,由于市场投资者对证券公司两融业务理解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夸大了券商机构的两融业务风险,造成券商的两融频繁“躺枪”。“实际上,券商自身对两融的风控标准往往高于监管层面的底线要求,同时也会对能够融资的股票标的池进行进一步删选,如果融资资金所投资的股票已经处于高位,还会进一步缩减融资额度。”在该券商人士看来,两融业务本身的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而券商借助银行等通道补充资金,原则上还会提高门槛,对警戒线和平仓线有严格要求,其风控标准也会进一步抬升。

  申银万国研究也认为,两融业务实际影响面并不如市场想象那么大。一方面,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为2.5%,相比3%的国际水平,仍处于合理范围之内;融资融券交易占比18%,低于国际20-25%的水平,不存在两融加速暴跌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证券公司净资产为8000亿元,其加杠杆的业务仅有股权质押融资、两融及传统自营,券商有效杠杆2.5倍,相较境外,国内两融业务杠杆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证券公司增加杠杆当前总体还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证监会放开收益凭证、短期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券商离合理的5-6倍的杠杆还很远。

  股市点评>>>

  牛市大跌是利好 权重股剧震引发三大变化

  3400点主力机构化身短线客 A股或有几百点回撤

  新股压力骤增:A股“跷跷板”再现

  瑞银证券:牛市未结束 期待企业盈利驱动

  资金加速“输血” 两融规模短期难言触顶

  上周末,一则有关“叫停险资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的传言流出并引发券商股剧烈的“踩踏式杀跌”,但随即召开的保监会内部会议澄清,并未叫停险资输血两融业务,相关试点工作12日正常运行,所谓的“大利空”风波暂告段落。

  实际上,近段时间有关两融的监管动态以及相伴而生的“乌龙”消息频频挑拨市场敏感神经。不过,无论是此前银行资金投资两融收紧传闻,还是监管层对两融进行“窗口指导”,最终均未得到证实,两融业务仍如火如荼开展。

  在市场人士看来,当前两融杠杆资金撬动行情的特征明显,两融资金的松紧状况会对市场行情产生叠加效应,并深刻影响着融资盘的操作,这令市场对两融业务动态消息敏感度较高。多家券商机构人士表示,由于两融业务在当下杠杆牛市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市场广泛关注,造成传言流窜、利空频出,不排除杠杆资金因恐慌性心理对常规的监管动作做“过分解读”。实际上,由于高额回报等因素刺激,多渠道资金正在加速“输血”进入两融,同时券商自身也在通过多种融资工具补充资本金、加大杠杆,两融规模短期难言“触顶”。

  利空传言频扰券商板块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杠杆资金推动市场行情大涨的论调背景下,券商两融业务始终盘旋着利空的魅影,而市场也对任何来自监管层有关两融业务的“风吹草动”高度敏感,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引爆市场后旋即遭到否认辟谣的所谓“利空风波”事件。

  1月9日晚间有媒体消息称,多家保险资管公司接到保监会电话通知,禁止险资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当晚华泰证券方面回应称,上述利空传闻是假消息,保监会约谈与证券业务相关的保险资管并提示业务合规风险,该动作却遭遇市场误读。

  据保险业内人士透露,上述监管部门内部会议召开目的在于听取险资参与券商试点阶段各家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要求险资与券商在两融业务合作中加强风险管理,一方面加强对交易对手的甄别,另一方面则是选择与风控完善、资本金实力雄厚的优质证券公司合作,而该试点业务1月12日仍照常进行。而对利空消息的释放与扩散,另有市场传闻称是“险资为扩大参与两融业务,有意放出信号,测试监管层态度”,不过并未得到证实。

  实际上,这并非两融业务遭遇的首枚“利空诈弹”。去年年末,银行、券商和相关的两融收益权产品合作,这类新的盘活资产方式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而“银行资金投资两融受益权产品定位非标,导致券商从银行筹资开展两融的通道收紧”的传闻再度甚嚣尘上,成为打击券商两融业务的一记“重拳”。据某上市银行相关人士分析,由于监管尚未细化,部分银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两融统算作标准化资产,而目前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两融受益权是否被计算为标准化资产也仍存争议,这也意味着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两融受益权并未受到明确限制。

  更早之前,有关监管层为防范风险对券商两融业务杠杆进行“窗口指导”传闻也被市场解释为收紧两融业务的利空信号。但据深圳某非上市券商两融部门负责人表示,从同行内交流了解,当时券商并未接到所谓对两融业务开展紧急“窗口指导”的文件,而在去年12月中旬证监会开展的两融业务盘查仅属于常规调查,存在市场对监管层理性检查的“过分解读”。“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两融业务每年都会就合规、风控方面进行例行检查,并了解两融业务开展情况以及在具体操作是否与业务细则相违背或不匹配,并非市场所理解的监管层突击转向检查。”去年12月中旬,部分大型券商已经公告称,在此次监管部门的检查中操作规范谨慎、两融可控风险,所谓“监管利空”最终尘埃落定。

  “融资盘”恐慌致风波不断

  接二连三的两融“利空风波”多番挑拨市场敏感脆弱的神经,而从目前来看,监管层对券商两融业务的态度也已然成为影响券商股行情甚至是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1月9日下午临近收盘的最后半个小时,大盘遭遇诡异下挫,而后坊间流出“监管层传出收紧信号,禁止险资为券商两融业务提供资金”的负面消息,被市场各方视为导致此次大盘指数百点跳水的导火索。

  在去年12月10日,市场看空情绪也由于“券商两融业务杠杆面临证监会检查组检查”的消息而迅速发酵,造成当日券商板块在开盘震荡后持续跳水,在接近90亿资金逃离下,整个券商板块也以7%跌幅成为两市跌幅最大板块。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信证券等券商公告检查结果之后,券商股重大利空被澄清,12月16日再度疯涨,市场资金再度进场围猎券商标的。从利空消息流出到澄清,由监管动态引发的市场情绪性涨跌走势可见一斑。

  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当前杠杆资金撬动市场行情的趋势基本确定,融资规模越大,对行情影响也会更大,这令市场情绪对券商两融业务可能出现的监管微调会产生恐慌性心理。东方平昇投资研究总监尹国红认为,当前市场融资盘较多,有关两融业务的政策松紧实际上和市场可用的杠杆资金息息相关,令市场投资者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动态信息高度敏感,“现在普通股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在因为参与两融业务发生改变,两融的杠杆操作客观上令投资者不得不因股价小幅涨跌进行融资或融券的操作。而当前两融规模又会深刻影响市场行情涨跌,这种双重叠加的效应也是市场各方对券商两融高度关注的原因。”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作为本轮行情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起到加杠杆作用的融资融券业务备受市场关注,而在指数经历近期的快速拉升之后,资本市场各个主体都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加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不但能助涨,也会助跌。”李大霄认为,行情的长期走牛需要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支撑,本轮行情的快速演进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基本面,所以市场易受传言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2014年12月中旬证监会表示,2014年以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融资类业务快速发展,规模较大。为促进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规范有序发展,按照2014年证券公司现场检查工作的统一安排,证监会将启动第四季度现场检查工作,对部分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进行检查。“尽管证监会目前还没有明确动作,但我认为指数的快速上涨和杠杆的不断放大,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李大霄如此表述道。

  不过,据上述券商人士分析,由于市场投资者对证券公司两融业务理解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夸大了券商机构的两融业务风险,造成券商的两融频繁“躺枪”。“实际上,券商自身对两融的风控标准往往高于监管层面的底线要求,同时也会对能够融资的股票标的池进行进一步删选,如果融资资金所投资的股票已经处于高位,还会进一步缩减融资额度。”在该券商人士看来,两融业务本身的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而券商借助银行等通道补充资金,原则上还会提高门槛,对警戒线和平仓线有严格要求,其风控标准也会进一步抬升。

  申银万国研究也认为,两融业务实际影响面并不如市场想象那么大。一方面,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为2.5%,相比3%的国际水平,仍处于合理范围之内;融资融券交易占比18%,低于国际20-25%的水平,不存在两融加速暴跌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证券公司净资产为8000亿元,其加杠杆的业务仅有股权质押融资、两融及传统自营,券商有效杠杆2.5倍,相较境外,国内两融业务杠杆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证券公司增加杠杆当前总体还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证监会放开收益凭证、短期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券商离合理的5-6倍的杠杆还很远。

  资金或加速“输血”两融

  多数券商机构认为,去年仅仅5个月时间内,券商两融余额从4000亿元到10000亿元,一方面是市场行情上涨刺激了两融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是券商自身不断做大资本中介业务的结果,也是市场配合的过程。近期各家券商资金紧张的局面开始舒缓,短融、短债、收益权转让等工具开始募集资金,后续股权融资计划更是将引来巨量资金,消除资金供给瓶颈。

  据华泰证券非银板块研究员分析,当前险资存在加大输血券商两融的意愿。过去两年,险资快速配置非标,但2015年压力增大,原因是地方债务平台问题。而在2015年,险资大概率是要加大信用债、权益的配置比例,同时,非标如果维持原有比例,对于新增资金而言,券商两融无疑是个好出口。另据草根调研,某大型保险资管正研究参与力度,可以判断,2015年险资会适当降低资金成本参与券商两融,这也在另一方面表明保监会规范险资参与两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行为合乎情理。

  与此同时,券商自身也正加速转型“资本中介”,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金、放大杠杆来做大业务,融资的渴求相比过去更强烈。资料显示,除近期上市的国信证券外,国泰君安 、第一创业等8家券商处于IPO排队阶段,同时,证监会此前也发布公告支持证券公司探索发展优先股、减计债、可转债等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尹国红认为,对于上市券商而言,由于股价的持续上涨以及财富效应的积累,将会鼓励其扩大两融业务规模,加上上市资金的融资成本较低,充实资本金的能力也会更强。

  业内分析,收益的诱惑是各路资金竞逐两融业务的主要原因。据数据显示,目前融资业务的年利率为8.6%,融券业务则为8.6%至10.6%。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券商创新业务推进,融资融券业务已经逐步转为证券公司常规业务,按照2014年上半年券商经营数据,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已占到券商收入的18%,成为券商新的利润来源。

  另据券商机构业内人士透露,为吸引客流,当前已有券商机构开始测试取消两融业务“柜台开户 ”,采取电子化操作方式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两融业务,部分券商针对部分额度小、风险等级较低的两融客户由机器系统自动处理授信,提高两融开户速率,拓展两融业务的客户量。上述人士认为,若监管层放松,电子化开通两融业务或将成为下一步券商创新业务的重点,这也会进一步刺激两融规模的放大。

  有机构测算,两融余额未来万亿以上的空间,目前远远未到“天花板”。兴业证券分析师曾素芬在研究报告中表示,两融业务当前明确受到的限制由券商净资本及杠杆倍数监管所带来的,两融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该业务能否持续放量主要取决于市场表现以及券商的资金安排,当前的各项监管并未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中国证券报)

  谣言为何那么“逼真” 谁来挪走A股牛市路上的绊脚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随着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由熊转牛,A股市场上漫天飞舞的“金色谣言”一定程度上牵动着资金的流动,更是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一时难以适从。

  无论是“1月10日证监会组织召开了注册制改革座谈会”还是“险资参与两融业务被叫停”,此轮牛市中的“金色谣言”多瞄准目前市场最关注的问题,多顶“杠杆牛市”的特点,谣言有模有样,骗过多数投资者而成为市场聚焦。

  在这些加剧市场剧烈波动的谣言背后,是A股向上急行军之后积累的风险和万亿融资盘获利了结的急迫心理,所以市场对消息面上风吹草动十分敏感,尤其监管层的一举一动。

  谣言一:“注册制会议”

  近期证券市场最有模有样的“金色谣言”,当数上周末市场盛传的“1月10日证监会组织召开注册制改革座谈会”一事。

  传言称,该会议提出,放权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6月份全部放,二是上半年放再融资,下半年放IPO,有待最终决定”。上述“会议提出”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涉及注册制后上市门槛、审核重点、发行节奏、新三板转板等总计十二项内容。

  如此“逼真”的会议,机构却没有人参加。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上述信息先后向多家券商进行核实,但受访者的反应出乎意料。“IPO注册制落地预期时间在年中。”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提醒记者注意1月10日的注册制会议。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上述“注册制会议”被业内广泛关注并信以为真,但却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哪家机构参与了证监会的这次会议。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注册制会议。面对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的求证要求,证监会11日晚间回应称“此传言不实,10日证监会并未召开有关注册制改革的座谈会,目前注册制改革方案还在进一步论证当中”。

  IPO注册制改革无疑是2015年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改革之一。对投资者而言,注册制推出进度直接关系到新股供给的增速和节奏,直接影响投资决策。

  目前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2015年年中落地,交易所从下半年开始逐步承接审核权力。《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注册制2015年落地的可能性较小,2016年推出是大概率事件。

  北京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向本报表示,按照程序《证券法》修法一审将在6月进行,二审在12月进行,照此推算,注册制至少要在2016年推出。《证券法》生效之前,交易所可能先接过预审工作,逐步承接上市审核的工作。

  谣言二:风口上的“两融”

  回顾上周五A股市场诡异的过山车走势,也无不跟市场上飞来飞去、彼此冲撞的谣言相关,这其中关于“两融”的谣言分外惹眼。

  上周五上午,股指本延续前一日下跌趋势,但至下午金融板块等开始发力,在保险、银行等板块个股的助推下,沪指则一度大涨100余点,站上3400点,涨幅超3%。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收盘半小时前,“恐怖片”开始上演,股指大幅跳水,半个小时杀跌百点,权重股急速回落,尾盘翻绿,全天股指波幅高达140点。

  再看当天市面上的谣言。先是有关央行降准的传闻也甚嚣尘上,带动股指冲破3400点,随后该消息被证伪。

  和上述“利好”消息形成对冲的就是“险资参与两融业务被叫停”的消息,该消息称,保监会将于1月10日下午2点召集各家保险资管公司开会,禁止险资参与券商两融业务。随后保监会证实,此次会议仅是保监会临时通知,范围是与方正证券两融业务有往来的几家保险资管公司,并非禁止险资参与两融业务。

  由于此轮牛市最大特征之一便是“杠杆牛市”,事关两融的谣言近期一直甚嚣尘上,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早在2014年12月5日上午,证监会是否对券商融资业务进行了窗口指导的消息在市场疯传,在没有确切消息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投资者据此决策。

  当时有券商人士对本报称,12月3日个别券商确实反映监管层对其进行过窗口指导,要求调整比例,控制风险。另外,有消息称银行层面也受到控制,部分融资融券类业务暂停。

  彼时,中信建投等几家券商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的举动,更增添了这一传闻的真实色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中信建投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发布《关于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的通知》,称根据公司规定,因近期股市大幅上涨,风险较大,因此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12月5日生效。

  这一传闻在市场中持续发酵,直到12月12日证监会的例行发布会才正式被“证伪”。证监会发言人邓舸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证券公司约定购回式业务快速发展,证监会将在近期启动第四季度检查工作,对部分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进行现场检查。他还表示,证监会并未就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公司进行窗口指导,不过已经启动两融业务管理办法的修订,目前仍在修订中,之后会公开征求意见。

  “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要求做的,不是很担心,但是行业里确实有个别券商做得激进,可能会被监管到。”一家正在证监会排队上市的券商高管对记者称。

  “实际影响不大,股市下调的最大风险还是经济失速。”北京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师彼时就对本报称,当前的市场任何消息都会成为催化剂,市场需要调整,需要找到理由予以支撑。(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DF143)

东方财富网调查
 
 
 
 

网友点击排行

 
  • 基金
  • 财经
  • 股票
  • 基金吧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天天基金网设为上网首页吗?      将天天基金网添加到收藏夹吗?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

A
安联基金安信基金
B
博道基金渤海汇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百嘉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博时基金北信瑞丰宝盈基金博远基金
C
长安基金长城基金长城证券财达证券淳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长江证券(上海)资管长盛基金财通基金财通资管诚通证券长信基金财信证券
D
德邦基金德邦证券资管大成基金东财基金达诚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东方基金东莞证券东海基金东海证券东吴基金东吴证券东兴基金东兴证券第一创业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
F
富安达基金蜂巢基金富达基金(中国)富国基金富荣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方正证券
G
光大保德信基金国都证券广发基金广发资产管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海证券国金基金国联安基金国联基金格林基金国联民生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国融基金国寿安保基金国泰海通资管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国投证券国投证券资产管理国新国证基金国信证券国新证券股份国信证券资产管理工银瑞信基金国元证券
H
华安基金汇安基金华安证券华安证券资产管理汇百川基金华宝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创证券泓德基金华富基金汇丰晋信基金海富通基金宏利基金汇泉基金华润元大基金华商基金惠升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泰保兴基金红土创新基金汇添富基金红塔红土恒泰证券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华夏基金华西基金华鑫证券合煦智远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
J
嘉合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九泰基金建信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金鹰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