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央行借入国债 释放什么信号?手里的债基怎么办?
如果要盘点本周最重磅的财经新闻,那么非此条莫属:
(来源:财联社)
就在7日1日午后1点13分,这则消息突然引爆,刚创下新高的国债期货全线跳水,综合反映债市涨跌情况的中债综合净价指数也“难得”出现了调整。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以来,在基本面数据和政策空窗期的背景下,债券上演了一波快牛行情,债市的火热逐渐被市场所感知。
10年期、30年期国债利率相继突破2.5%的“经验下限”,从去年末的相对高位,在半年多的时间快速下降约50BP至2.21%和2.43%。
突发调整!这则消息
如何影响债市预期?
这则消息为何对打断了债市的“一往无前”?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政策背后的逻辑。
一级交易商就是央行审核批准的51家金融机构,通俗地说,TA们手上是有国债的。
(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现在央行决定下场,向这些机构借入国债,并为此支付相应利息和费用,到期后归还。可以简单类比为股市的“融券交易”。
这样一来,央行可以快速获得国债持仓,随后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以压低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
那么,为什么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可以推升收益率?
举个简易的例子:
假设某只1年期债券的面值是100元,票面利率2%,目前成交价格是100元,那么到期收益率就是:(100元面值+2元票息)/100元成交价-1=2%。
现在市场上该债券的抛压增加,成交价格降至98元,那么现在的到期收益率就变为:(100元面值+2元票息)/98元成交价-1=4%。
对于政策的短期影响,粤开证券认为,一是影响市场情绪,抑制短期投机行为;二是若后续卖出债券,将对市场供需产生实质影响,有利于稳定长债收益率,纠偏收益率曲线形态;三是在资金存量博弈情况下可能强化股债跷跷板效应。(来源:粤开证券)
基于这一预期,在长债本就积累了相当的涨幅和获利盘的情况下,7月1日下午的债市已经出现了“抢跑”的投资者。
央行官宣借入国债,
释放了什么信号?
7月1日央行发布的公告,无疑让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感到意外,然而,这一决策并非无迹可循。
自4月份以来,央行在多个重要场合,如货币政策例会、政策性银行座谈会以及陆家嘴金融论坛,频繁发出关于“长债风险”的警示。
央行明确指出,当前长期限债券的利率过低,与经济基本面并不匹配,这其中也提到了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作为参考。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利差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本身也不利于“保汇率”。
但此前债市的表现的确“动静不大”。
究其原因:
首先,本轮“债牛”的起源是资产荒。
一边是A股市场表现起伏,在股债跷跷板的作用下,债券配置力度加大;另一边是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偏慢,而地产与城投两大信用载体进入新发展格局,市场资产结构中兼具稳健和合理收益的资产相对匮乏。
此外,随着防范金融“空转套利”,协议存款等高息揽储手段被禁止,部分存款从银行“出表”,转为配置债券基金等产品。(来源:国信证券)
因此,30年期等超长期国债逐渐成为资金的新宠,而一旦这一趋势确立,其惯性并不会轻易消退。
其次,市场能看到的明牌是,央行手上并没有直接持有一定规模的超长债。
(来源:粤开证券,截至2024-6-28)
央行当前持有国债余额为1.52 万亿元,其规模约占整个国债市场的5%,而且主要是2017、2022两次特别国债续作增持的国债,期限在8年以内。
在没有现券在手的情况下,市场原本认为央行短期内无法直接参与超长期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从而影响市场走势。
没曾想,央行的公告表明,通过“借券”这种方式,无论持有国债的规模如何,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并未受到限制。
当市场对政策意图的反应变得迟钝之际,央行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对市场施加影响,这对于投资者情绪或有一定的冲击效应。
投资者如何应对?
手里的债基怎么办?
事实上,经过7月1日的突发调整,昨天债市的情绪已经相对平复。对债基而言,这个位置或许短期仍有颠簸,但并不会改变其长期投资价值。
首先,尽管当前逻辑最流畅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但基于基本面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债市暂未出现明显逆风。
第一,央行的动作更多是“信号意义”,并不是要引导利率大幅上行,经济的复苏本身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支撑,不应忽视纠偏与逆转之间的距离。
第二,央行“借券”交易短期内可能冲击投资者情绪,但由于并没有向市场增加新的债券供给,并不能改变债券市场的供需关系,“资产荒”的现实仍然存在。
短期内,尤其是在央行进行实际债券买卖行为之前,债券价格仍可能出现一定波动和调整。但当十年期国债调整到接近MLF利率-15BP(即2.35%)的水平,又将带来一定的性价比,不妨关注逢低介入的机会。
其次,债基的主要投向是债券,债券带来的票息,的确有望在中长期抚平市场利率变化带来的价格波动,并实现正向的收益。
举个非常简易的例子:
小挖买入了一张1年期票面金额100元,票面利率3%的债券,买入时的市场价格是100元。
但由于市场利率上行,这只债券的市场价格一路从100元跌到99.5元、再跌到99元,小挖此时就出现了浮亏。
但一旦债券到期,发行人只要没有出现违约,小挖就可以拿回100元本金和3元利息,一举收复失地而且还实现了盈利。
只要债基没有出现“暴雷”的情况,随着持有债券的逐步到期兑付,由于市场波动造成的短期净值下跌也有望得以复原。
以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为例,在下图的回测区间,即便买在阶段性高点后经历了连续的回调,但经过最短4天、最长56天的等待,净值便又能完成“填坑”并且续创新高。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9/25;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不代表投资建议。
要知道,债市在过去十年间已经穿越过多轮牛熊,但我国债市向来“熊短牛长”,无论行情“颠簸几许”,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年年正收益。
当然,如果年内债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涨幅,的确需要做好预期管理,接受未来一段时间债市回报率出现波动的可能性。
但展望长期,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低利率环境下,当居民对于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不减,而传统理财模式的蜕变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属于固收基金的时代序幕或许正在徐徐展开。
当下不妨提醒自己“慢就是快”,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做好布局,拥抱固收类资产的中长期“魅力”。
毕竟,债基的“幸福”都藏在时间里。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责任编辑:138)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