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散户大规模重返上市银行 机构被挤出前十大股东
===本文导读===
2014上市银行员工平均年薪30-40万 民营银行“高薪”挖角
===全文阅读===
散户股民大规模重返16家上市银行:
股东人数半年增长146万人 农行散户激增177%
从2014年三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股东人数由599.3万人增至745.2万人,增幅高达24.41%
或许是“人品”大爆发,上市银行的股东人数终于“触底反弹”。
从去年三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末的半年时间,146万名股东在二级市场对16家上市银行“+关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四年,逾四成、约259万名股东从上市银行股东席位上持续出走。从一季报的数据来看,“股东粉丝”增长最快的是中国银行,半年增长51.1万人;而增幅最高的是农业银行,其股东人数由25.5万人猛增至70.7万人,增幅高达177%。
“对于银行股来说,股东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交易特点、活跃度乃至板块龙头都可能发生变化”,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指出。
“小散”曾持续四年出走
身为根红苗正的大蓝筹,在价值投资理念中本该是中小投资者用来“压箱底”的上市银行,在过去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集体面临被数以百万计的散户抛弃的尴尬局面。
据记者此前独家统计,从2010年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上市最晚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均于2010年三季度完成上市)至2014年三季度末的四年时间内,上市银行的股东户数由857.8万户锐减至599.3万户,减少了258.5万户,降幅高达43%。
金融主题基金
基金简称 | 近六月收益 | 手续费 | 操作 |
鹏华证券保险分级 | 102.11% | 0.60% | 立即购买 |
国泰上证180金融联接 | 72.71% | 0.60% | 立即购买 |
信诚中证800金融指数分级 | 71.38% | 0.60% | 立即购买 |
点此立即开户 | 手机也能开户买基金,点此立即下载 |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天天基金研究中心,截至日期:2015-05-11
需要提醒的是,过去数年间,A股市场散户的持股时间通常远远短于机构投资者。此前的2013年年底,证监会官方微博在回应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的持股时间、收益率问题时曾经表示,专业机构平均持股期限约为143个交易日,自然人平均持股期限约为44个交易日。持股市值越大的自然人,平均持股期限越长。
另外,上市银行的市值管理曾经遭遇了估值和理财产品发行“左右互搏”的尴尬。“此前的熊市阶段,股市资金的最大分流方向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而且,选择银行股的股东大多数是寻求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者,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是也比较有限,衡量收益率时会与存款利率或其他安全性较高的投资产品做比较,这部分投资者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更是有相当程度的重合”,一位市场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这正是银行的矛盾之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总量是有限的,当银行的客户多的时候,股东可能就会少了。”
而且,权威数据显示,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一般个人客户产品募集金额最高,占整个市场募集资金的七成左右;其次为机构客户专属产品,募集资金占市场比例为两成多,私人银行客户专属产品和银行同业专属产品募集资金量相对较小,合计占比不足10%。
半年内急速回归
上市银行股东人数的拐点出现在去年年底,而飙升则是在今年一季度完成的。
数据显示,去年年底时,16家上市银行的股东人数恢复至613万人,这也是该指标单季度环比连续四年持续下降后的首次上升,尽管约2%的增幅还比较有限。
此后的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股东人数迅速拉升。截至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合计的股东人数已经增至745.2万人。也就是说,从去年三季度末到今年一季度末的半年时间,上市银行的股东数增长了146万人,增幅达24.41%。
从各银行来看,“股东粉丝”增长最快的是中国银行,半年增长51.1万人;而增幅最高的是农业银行,其股东人数由25.5万人猛增至70.7万人,增幅高达177%。
此外,从股东人数的最新排名来看,中国银行居首,其后依次是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等,这一顺序与上市银行股本总数大小的排名相似但并不重合,显示出银行“股东粉丝”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股本权重。
“每年的二季度是银行分红季,二季度银行散户股东的数量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当然前提是二级市场比较稳定”,上述分析师预计。
确实,对于股本规模庞大的银行来说,借助分红实现合理的股息率无疑是挽留股东的最好武器之一。
记者注意到,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在2014年年报中披露将进行现金分红(未分红的上市银行主要是因为正在进行再融资,按照监管要求暂时不能分红),现金分红比例最高的是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超过了33%;其后是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分红比例也超过32.9%;此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也均超过了30%;而宁波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虽然仅为26%,但是其将进行“10转2”的股本派送,综合分红比例高达37.5%。
从股息率指标来看,绝大多数上市银行可以说比较诱人,工农中建四大行目前的股息率约为5%,在央行多次宣布降息的背景下,回报比较合理。
投资者口味转换
对于银行股的估值来说,近8个月以来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震荡。截至去年10月底,银行股还处于全面破净的低迷状态,然而截至今年5月8日,16家银行中仅交通银行于破净与不破净的边缘徘徊,其余银行股估值均走高,其中估值最高的是宁波银行,市净率达1.64倍;其后依次是平安银行的1.59倍、南京银行与民生银行的1.45倍、北京银行的1.42倍……
“现在银行股的估值也是概念化的,其中互联网++的市场影响力最为火爆”,资深市场人士指出。
记者简单梳理发现,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大盘蓝筹股这一同质化定位,如今上市银行的二级市场概念确实各具特色。除了常规的基金重仓概念、沪深300概念、低价概念等以外,北京银行拥有“二马概念”,中国银行拥有“沪港通概念”、民生银行拥有“增持回购概念(准确地说,应该是员工持股计划)”、中信银行拥有“余额宝概念”、华夏银行拥有“QFII持股概念”等等。
这些概念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日前北京银行与腾讯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北京银行向腾讯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双方将围绕京医通项目、第三方支付、集团现金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为待该合作落地,北京银行停牌两日。而去年,北京银行与小米公司合作虽然并未停牌,但是该行股票曾因此涨停。(来源:证券日报)
2位牛散现身中国银行A股前五大股东
持股市值合计逾20亿元其中,自然人股东周滇是中国银行第三大A股股东,排名仅在中央汇金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之后
持股市值合计逾20亿元
其中,自然人股东周滇是中国银行第三大A股股东,排名仅在中央汇金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之后
“能够与中央汇金并列在中国银行前五大A股股东中(注:并非前五大流通股股东榜单),想一想也是醉了,两位散户绝对是‘超级牛散’”,在某知名股吧,有网友如此评价中国银行今年一季报披露出来的两位自然人股东。
由于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股本数量庞大,其前十大股东一直是机构投资者、央企和民企大佬的天下。不过,《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今年一季报中,两位散户投资者崭露头角,其持股数量分别达到了2.45亿股和2.14亿股,按照中国银行5月8日的收盘价4.49元/股计算,两位散户的持股市值合计高达20.61亿元。
自然人新晋
中国银行大股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年一季度首次在中国银行前十大股东中露面的两位境内自然人股东周滇、杨莉芳甚至已经拥有了超越多数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周滇成为了中国银行A股第三大股东(持股2.45亿股,占比为0.08%),排名仅在中央汇金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之后;而另一位自然人杨莉芳则持有2.14亿股,占比为0.07%,为中国银行A股第五大股东。按照中国银行5月8日的收盘价4.49元/股计算,两位散户的持股市值合计高达20.61亿元。
中国银行在季报中表示,“本行未知上述普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关系”。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周滇在二级市场比较低调,仅在去年三季度新进入东北证券前十大股东名单,持有1154.28万股,并在东北证券股价高歌猛进的去年四季度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在最完美的时刻出入东北证券”,有网友如是评价周滇的上述操作。《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三季度,东北证券股价最高为9.88元/股,最低位6.96元/股;去年四季度,东北证券股价最高达到了22.88元/股,最低也为9.19元/股。
从理论上来看,如果周滇真的实现了底部入场、顶部抛售,可以将持有的价值8000万元的东北证券资产增值至2.64亿元。
而杨莉芳的投资则相对有迹可循,不过也更为奇特。在大比例持有中国银行之前,杨莉芳曾在2009年第四季度进入金城股份,2010年一季度进入宜华地产和山鹰纸业,不过上述投资还都仅是“小儿科”,其持有上述公司的数量分别为99.13万股、47.71万股和219.77万股。此后的一段时间,杨莉芳在上市公司“前十大”中销声匿迹,直到2013年中期才重出江湖至方正证券,且一改之前投资的小打小闹,持有数量高达5555.11万股;去年第三季度,杨莉芳成为内蒙华电的第六大股东,持股接近5000万股,并在去年年底再度消失。与周滇类似,如果杨莉芳成功二级市场短线操作,其仅在内蒙华电一家公司就可以赚取逾亿元。
机构被挤出
前十大股东
中国银行一季报显示,该行前十大股东中,有五位股东为新进入“前十大”,其中除了两位自然人股东外,还包括工银瑞信基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05L-FH002沪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有趣的是,由于新进入的股东比较多,原来的部分机构股东很可能并没有减持,却仍被挤出了“前十大”。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去年年底,持有1亿股中国银行股权就可以跻身“前十大”,而3个月后的今年一季度末,需持有1.9亿股才可能排名前十。
截至3月31日,被两位散户股东和新股东挤出“前十大”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客户资金(交易所)、兴全趋势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19L-FH002沪、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铝业公司,这份名单包括了资管公司、基金产品、险资和“中字头”央企,这也从侧面引证了两位超级散户的“爆发力”。
中行“两融”业务
极为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因为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而被剔除出上证50的中国银行,去年四季度以来非常活跃,尤其是在融资融券市场,中国银行的活跃度甚至超越了原本粉丝最高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可以说是加杠杆最成功的银行股。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区间融资净买入额高达60.83亿元,在所有标的股中位列第三;在银行股中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浦发银行融资净买入额为32.93亿元。
“对于大户投资者来说,两融市场是比较理想的资金加杠杆渠道,资金价格相对便宜,操作方面,券商中介的积极性也高”,资深市场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银行第一大股东中央汇金高度控盘,持股比例接近A股的九成,而汇金又不可能轻易减持。由于潜在的对手比较少,大户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敢于在中国银行身上加杠杆,中行这样的股权结构可以保证资金相对低风险。”
而且,本轮牛市起点(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银行二级市场成交量快速放大,由此前的日均成交约1亿元,猛增至今年以来的日均成交67亿元,用百分比已经很难形容其增长的幅度。
此外,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曾经多次领涨银行股(收盘涨幅超过8%的交易日共有4个)。以去年11月12日中国银行涨停为例,当日收盘后上交所公布的“龙虎榜”信息显示,中国银行买方前五个席位合计买入3.83亿元,其中,国泰君安上海福山路营业部买入1亿元,该席位曾被业内看做是国内某知名阳光私募的总舵,资金实力非常雄厚;西藏同信证券上海东方路营业部买入0.88亿元,该席位在业内也被认为游资大佬经常盘踞。 (来源:证券日报)
目前,16家上市银行 2015年一季报已全部披露完毕。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大部分上市银行延续2014年发展态势,净利润增速进一步下滑,资产质量持续堪忧,除了光大银行 、宁波银行之外,其余14家银行不良贷款较去年年末均有所上升。
“银行一季度盈利能力下降主要受息差收窄、不良贷款增加等因素影响,此外,整体经济下行,企业在调结构、去库存,去产能过剩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传导到银行,银行业告别两位数的净利润高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经济学家宋清辉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息差收窄成拖累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16家上市银行去年全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净利润平均增幅为11.9%,较前一年下滑3个百分点,为 2010 年来的历史新低。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略显分化。包括五大国有银行等在内的9家银行增速呈个位数,而部分中小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业绩相对较好,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分别以25%、17.2%位居增速前两位。
此外,除了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其余1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较2014年末均不同程度下降。
兴业证券研报称,净利润增速的下行主要由于利息收入方面息差的收窄、中收方面大型银行非息业务收入下降,以及全行业维持于高位的减值计提压力。
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五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速仅为个位数。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以及交行一季度吸收存款总额分别为11.6万亿元、15.8万亿元、13.7万亿元、13.2万亿元和4.30万亿元,同2014年末分别增长6.16%、1.87%、5.95%、5.59%和6.59%。
此外,低成本存款负债增速总体较缓,银行负债成本持续上升以及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净息差收窄幅度。宋清辉认为今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还会再次下调,息差仍旧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面对息差收窄,大型银行盈利情况表现却不如小型银行。兴业证券分析师吴畏表示,大型银行在整体增速基数较低的背景下,利润放缓反而更加明显。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得益于定价调整、成本压缩以及消化减值基期因素,业绩整体好于大型银行。
不良向中西部持续蔓延
2014年报中,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升”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敲响了警钟。然而,201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这一情况并未有所好转。
截至一季度报告期内,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接近7600亿元,较2014年年末增加近9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33%。光大银行成为今年一季度唯一一家不良贷款率下降(0.01%)的上市银行,宁波银行则持平,其余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宁波、北京和南京3家城商行不良率分别为0.89%、0.93%、0.95%,其余13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仍然高于1%。
从当前披露的一季报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呈现两个新趋势:首先,和此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不同,不良贷款风险表现为区域扩散,从华东向华北、华中,甚至西南地区均有所扩散。其次,违约主体不仅局限于中小企业,部分大型企业也出现违约风险。某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问题资产的处置过程中,部分较大型企业受保护和扶持,在清收处置上有统一行动,政府干预制约了银行清收处置进展。
宋清辉分析,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三期叠加”特殊时期,风险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产业链向上下游行业扩散,所以表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散,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趋势。
普华永道研报称,商业银行既要承受经济放缓的压力,又面临行业的竞争与变革,可谓拐点已过,真正的考验到来。(来源:投资者报)
2014上市银行员工平均年薪30-40万 民营银行“高薪”挖角
上有限薪令,下有行业周期性调整,一些银行员工在考虑自己的去留问题。
随着16家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在上周全部出炉,银行金领们的收入也全部曝光。
据新京报报道,在16家上市银行中,干满一年的董事长、行长中,薪酬最高的年薪835.27万元,为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其2013年薪酬为833.26万元。同样身为行长,交通银行行长彭纯年薪为100.76万元,与邵平相差7倍。
平安银行是对高管最慷慨的上市银行,在高管薪酬前10名中,前5名均系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年薪835.27万元,副行长孙先朗年薪711.39万元,副行长赵继臣710.27万元,副行长蔡丽凤681.24万元,副行长胡跃飞600.22万元,年薪同比均有所上涨。平安银行前身深发展也一直是打工者的天堂,原深发展董事长纽曼每年的年薪都超千万。
而在体制内的国有银行高管则较为“悲催”。四大国有银行高管薪酬虽然微涨,但差距并不大。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建行行长张建国、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工行行长易会满去年税前薪酬分别为115万元、113.2万元、113.9万元以及108.9万元。
中行董事长田国立和行长陈四清,税前合计薪酬为118.08万元和108.32万元。而去年12月由央行副行长履新农行董事长一职的刘士余,税前薪酬合计19.25万元,农行行长张云税前薪酬为107.15万元。
一位银行人士表示,这跟体制有关,国有银行高管还享受政治待遇和职务上的安排,而像平安银行这样的市场化机构薪酬也是市场化定价。
高管之间最多相差7倍,银行人均收入差别则较小,多数年薪在三四十万元。
2015年1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各行年报均表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5年1月1日起,本行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以及其他副职负责人的薪酬,按照国家关于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执行,最终标准仍在确认过程中。
2014年年报显示,去年四大行董事长、行长年薪基本是百万出头。如果按照“最高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意味着大行高管的收入最少也要削减四成。
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今年前几个月部分国有银行高管的月平均税后收入只有5000-6000多元。
除了显性的薪酬,在八项规定下,部分银行的中层隐形福利也被压缩,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中高层管理人员公积金、差旅甚至加油费等补贴都有所缩减。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担忧高管降薪后,可能会带来国有银行从业人员薪酬总体下降的“多米诺效应”,国有银行恐怕会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离职潮。上世纪90年代,民生、华夏、招商等股份制银行刚刚成立,由于机制灵活,新晋股份制银行迅速出击,抢夺国有大型银行的大量客户并极速扩张。这些银行更是不惜开出10倍于几大行的薪资挖人。几个月时间,几大国有行近半数的熟手员工被挖走。
上有限薪令,下有行业周期性调整,李美最近也在考虑自己的去留问题。“在总行的稍微好一些,比较稳定,即使调整,收入也不会一下子减少很多,但在一线做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岳敏刚从股份制银行跳出来,去了一家创业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他觉得除了薪酬,拥有一个新的平台也成为不少银行高管加盟民营银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银行业还是受到很多制度和框架的限制,因此新型的平台会提供更多发挥的机会。据了解,P2P平台安宜投、向上360、和信贷等创始人都来自传统金融机构。
一股份制银行福建省分行人士称,去年该行中层走了不下10个,有的被其他空间较大的中小银行挖走,有的则是自己创业。创业的方向一是P2P、众筹、第三方交易平台等互联网金融行业,一是私募基金、资管公司、券商等资本领域。“现在股市红火,有项目资源的银行高管就干脆跟人合作做私募了。”该人士称。
而这些企业往往都能给出比银行更具诱惑力的薪酬。比如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已经招募到曾任招行、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的梁瑶兰,平安银行原风险官王世俊,原平安科技总经理马智涛,以及兴业银行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这几家银行在传统金融机构里待遇较高。银行人士分析,此次微众银行挖角肯定薪酬成本不菲。
“靠自己培养人才不现实,只能砸钱从国有行甚至股份制银行挖角,国有大行出60万元,民营银行可能出300万元,股份制银行可能出200万元。”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直言。事实上,民营银行的老板作风都比较激进,薪酬可以直接拍板,也不受其他制度限制。(来源:中国经营网)
目前,上市银行2014年业绩报告全部落下帷幕,从净利润的角度看,可谓“一年不如一年”。
不过,记者注意到,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也有明显分化,除少数银行外,大多数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均较2013年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截至2013年末,仅交行一家净利润增速跌至个位数,而截至2014年末,进入个位数增长的上市银行猛增至9家。
年报显示,2014年度上市银行大幅核销不良资产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从而对利润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付息成本不断攀升,也对上市银行的净利润有所侵蚀。
某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较去年同比有所收窄,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压力较大。
净利润增长分化明显
记者统计发现,16家上市银行中,平安银行 、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 、北京银行 、华夏银行 、浦发银行 、兴业银行去年净利润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 30.01%、24.72%、16.1%、16%、15.96%、14.92%和14.38%。其中,平安银行增速达到30%,为上市银行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仅交行的净利润增速为个位数,而到了2014年,16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净利润增速滑入个位数。工、农、中、建、交五大行2014年净利润增速分别跌至5.1%、8%、8.08%、6.14%和5.71%;而招行、光大、民生、中信四家股份行2014年净利润增速也分别降至8.06%、8.12%、5.36%和3.87%。
据银监会数据,2014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这一增幅较2013年的14.5%下滑明显。
从16家上市银行来看,2014年净利润达1.25万亿元,较2013年的1.17万亿元增幅不足10%。
记者还发现,在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增长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除平安银行和南京银行,其余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均较2013年出现下滑。其中,中信银行从2013年21.17%的净利润增速下滑至2014年的3.87%,下滑幅度达17.3个百分点。而平安银行和南京银行2014年度净利润增速较上年有大幅增长,增幅均在一倍以上。
上市行净息差料继续收窄
那么,到底是哪些具体因素拖累了银行的盈利增长呢?
普华永道近日预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需要审慎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加大准备金计提的力度以防范风险,并且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核销及转让等手段,减轻不良资产压力。
数据显示,2014年,上市银行大幅核销不良资产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从而对利润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据记者统计,仅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交行五大行2014年全年核销的不良资产总额就已达到1298亿元。
再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2014年实现净利润406.92亿元,同比增长3.87%,不良贷款余额284.54亿元,不良贷款率1.3%,拨备覆盖率181.26%。
中信银行行长李庆萍曾坦言,去年中信银行全年共计核销114亿元,处置不良贷款235亿元,拨备前净利增速21%,拨备后3.9%。李庆萍还称,利润增速大幅放缓,主要是计提拨备所致。
业绩报告显示,南京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准备由2013年度的8.21亿元猛增至2014年末的32.45亿元,同比增长295.3%,成为上市银行中计提力度最大的一家。
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银行付息成本不断攀升,进而吞噬了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从2014年各银行年报来看,息差收窄带来的负面影响暂时不明显,但随着央行的降息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受此影响,银行净利润或将进一步下滑。
前述分析师称,银行的负债成本确实存在趋势性上行,但2014年行业平均净息差较上年仍然上升了3个基点,这主要是因银行生息资产结构的调整显现成效。此外,银行也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来增强贷款定价水平,对缓解息差收窄起到正面作用。
前述分析师还认为,受两次降息的影响以及市场上进一步降息的预期,预计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较去年同比收窄12个~14个基点,而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压力依然不减。(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DF070)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