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IPO重启在即 关注整体打新能力强的基金公司
证监会发布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的系列新政对基金公司整体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较强新股研究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可能更大概率获利,投资者可以参考过往历史上成功获配概率较高的基金管理人。另外,获得配售的公告之后,新申购资金涌入,新股收益进一步摊薄的影响可能较大,因此投资“打新”基金前应注意基金规模的变化。
在IPO重启日益临近的预期下,关注“打新”(即参与新股申购)的投资者跃跃欲试,甚至银行等渠道开始重推有利“打新”的基金,部分新成立的基金将“打新”作为暗示的宣传卖点。新政下,基金“打新”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会?投资者应如何看待基金“打新”收益并把握后市机会呢?(点击查看:热销混合基金)
“打新”基金首轮IPO整体收益一般
在年初第一轮打新热潮中,参与打新的基金平均持有人收益率与新股涨幅相差甚远,其中的巨大差距需要投资者认清。
重启后首轮上市新股上涨的幅度让人侧目。在年初IPO重启后首轮新股发行中,48只新股首日平均涨幅高达42.75%。持有至2月底新股热潮尾期,新股平均自发行价起始上涨了86%(以月末平均成交价计算).
然而,获得网下配售的基金“打新”收益整体一般。数据显示,获得网下配售的190只基金平均首日收益率仅0.75%左右(以新股首日平均价抛售获利相对基金2013年底净资产贡献率)。假设基金均持有新股至2014年2月底,继续分享新股后市上涨收益,基金平均新股收益率为1.51%。
据估算,中签新股首日涨幅对净资产贡献率2个百分点以上收益的基金仅19只,80%以上获配新股的基金收益率在1个百分点以下。若计算基金持有中签新股至2月底,规模较年初不变的基础上,估测新股份额对基金净资产贡献的收益率相对更高,但收益率在2%以上的仍不过36只。这意味着,基金继续持有新股、承担二级市场交易风险之后,仍有80%以上获配新股的基金新股收益率不超过2%。
可以看到,无论是新股首日收益率,还是持有享受新股继续上涨阶段的收益率,基金“打新”整体收益水平都是与新股涨幅无法比拟的。甚至,近一个月的“打新”热潮中,获配基金平均收益率与期间债市上涨幅度差异不大,中证全债指数1月17日至2月28日上涨幅度为2.4%。
新股个股巨大的涨幅和基金总体微弱的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隐含的是基金总体获得配售的份额有限,以及基金整体资产规模对“打新收益”的摊薄效应。可见,基金“打新”对大部分基金而言均是略有增收的“副业”。据统计,大多数基金获得配售所有新股资产仅占基金年底净资产2%以下,即便新股持有期股价翻倍,基金持有人收益也不过增长2个百分点。如果试图短线进出套利无疑大概率会“入不敷出”。
IPO新政带来新挑战
2014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布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的系列新政。该新政如若实施,对公募基金参与“打新”的门槛、配售几率、报价单位均有一定的影响。比较重要的几点有:
第一,对“几乎全部资产打新”的做法有约束。政策进一步规范了网下询价和定价行为,规定网下投资者应当持有一定金额的非限售股份。虽然对于大部分基金而言不难做到,但对于部分规模很小的债券基金或低仓位灵活配置基金或有一定影响,对打新基金宣传的“几乎全部资产打新”也是一种约束。
第二,增加网下向网上回拨的档位,在极端情况下基金打新配售比例将大幅下降。政策在原有档位基础上,新增对网上有效认购倍数超过150倍的,要求网下保留数量不超过本次公开发行的10%,其余全部回拨网上。如果触发这样的档位调整,即便公募基金至少获得40%网下配售比例,获配比例可能低至4%。而此前最高触发100倍档时,网下向网上回拨的最高比例是40%。
实际上,发生网下向网上回拨的概率并不低。今年初完成发行并上市的48只新股中,有44只启动回拨机制,占比91.67%;18只回拨比例达到20%,26只回拨比例达到40%。48只新股实际网上发行量占比平均61.81%,网下发行量占比平均38.19%,网上是网下的1.61倍。
第三,以机构为单位、只能有一个报价,将使基金公司利用多个产品梯队报价增加入围概率的做法失效。基金公司新股定价能力将更起决定性作用。
此前网下询价中,许多基金公司出动旗下多只产品踊跃参与同一新股询价,增加入围比例,效果也较好。如新股友邦吊顶公司,中邮基金公司有5只基金参与询价,最终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获得配售。
而新政要求网下非个人投资者应当以机构为单位进行报价,且只能有一个报价。此规定实施后,将使基金公司利用多个产品梯队报价提高中签率的做法失效。最终基金公司新股定价能力可能对能否获配有“一锤定音”的影响。
第四,公募基金在配售中的利益得到相对保障。最新规定网下配售中,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的配售比例应当不低于其他投资者。这使得公募基金作为公众投资机会的获配利益得到相对保障。
纵观上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新规,总体上对公募基金群体参与“打新”是有促有抑的,促的是公众投资机构的相对机会保障,抑的是无视风险的“炒新”之举。
关注整体打新能力强的基金公司
新政对基金公司整体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较强新股研究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可能更大概率获利,投资者可以参考过往历史上成功获配概率较高的基金管理人。新政在给予了公募基金更多配售倾向之外,更对基金公司报价单位有新要求,这些都对基金公司管理人的新股定价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参考年初首轮IPO中,有6家基金公司参与获配新股数最多,分别为兴业全球基金、诺安、景顺长城、中邮、易方达、国联安,分别获配数量为6412万股、1931万股、1883万股、1724万股、1513万股、1321万股。
获得配售的公告之后,新申购资金涌入,新股收益进一步摊薄的影响可能较大,投资“打新”基金前应注意基金规模的变化。如中签7只新股的德盛安心成长基金,尽管在打新前暂停大额申购、转入,基金规模依然从年底规模不过7亿元增长至季末20亿以上。按年底规模测算,国联安德盛安心成长基金持有新股首日收益率13%,新股持有至2月底收益率估测值为18.54%,而实际基金期间(1月17日至2月28日)净值增长率仅5.96%。而基金年底与一季度末的股票仓位配置均很低,原有仓位风险冲击不大,此间规模扩张或对期间收益率的影响不小。其他部分获配新股表现较好的较低风险类基金,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模的扩张,如天弘安康养老基金、景顺长城策略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欧成长优选灵活配置型基金等。
专职“打新”愿望很好,“专职”打新基金现实收益有限。作为曾经是国内第一只标榜“专职打新”的国泰民益灵活配置基金,在首轮打新中仅获得2只股票的配售。在这波新股发行期间(2014-1-17至2014-2-19)基金净值上涨1.8%,最终一季度净值上涨1.7%。后续新政挑战下,新晋成立的灵活配置型“打新”基金的“打新”能力和运气如何,还有待考验。
比起备受瞩目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打新”,部分保本混合型基金的“打新”潜力值得关注。如诺安保本混合型、国泰金鹿保本混合型等保本型基金,具有低股票仓位、规模较小的特点,本身产品承担的二级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同时相比新成立的“打新”灵活配置型基金具有更丰富的股票投资管理经验。这些保本基金在今年年初的“打新”盛宴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目前还未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规模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尤其在后市不明朗、新股或再现破发的情况下,混合基金本身较低的风险水平和丰富的股市投资经验,将是想通过基金参与“打新”的投资者需要重视的。
IPO重启之际,公募、券商等询价机构却陷入报价难题。
“证监会发行部传达的信息是非个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必须以机构为单位进行报价,而不是以产品为单位报价。而且同一机构内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允许协商报价。”5月5日,一家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据记者了解,上述信息来自4月28日和29日证券业协会组织的保代培训。
“证监会发行部七处田斌对券商培训的内容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解读,明确指出机构只能报一档价格,但不同部门之间不允许协商报价。”一位参与培训的券商人士透露。
多位询价机构人士抱怨,这一规定让券商、保险(行情 专区)、公募等询价机构面临如何协调统一报价的难题。
统一报价难题
对询价机构而言,新股发行规则改变最大的地方是报价方式。
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将询价机构网下报价方式由以产品为单位报三档不同价格,改为以机构为单位只报一档价格。
4月,证券业协会向券商和询价机构发布新股配套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券商和询价机构集中反馈以机构单位为报价存在各种问题,建议以产品单位参与新股询价。
“机构集中反馈了统一报价存在实际操作难题,觉得不合理,希望协会出台的配套细则能修改。但从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培训传达的信息看,目前已经确定机构参与新股询价得以机构为单位报价。”前述参与培训的券商人士透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获得的培训记录显示,田斌在培训时指出,非个人投资者以机构为单位报一个价格,该价格对应的申购量为该机构管理的所有产品的申购总量。
单一产品的申购上限不超网下发行量,即申购数量上限对应为产品,而非对应机构。
对于这一规定,有券商投行在培训时提问,同一机构内的不同部门之间是否可以存在协商报价?田斌否定了这一做法,他要求询价机构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约束,遵守规定。
以机构为单位报价,但不允许不同部门之间协商报价,监管层的这一要求,让公募、券商、保险等一批机构陷入了报价难题。
“基金(行情 专区)公司分为公募、专户、社保等不同部门,这几个部门之间本身就存在内部的风控防火墙。不能在部门之间协商报价,如何报出一个统一的价格?”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副总经理对此感到很头疼。
同样涉及多个部门的证券公司,也存在如何协调报价的问题。
“我们有四个部门可以打新股,两个资金部,一个自营部和一个资管部,现在要求这四个部门统一报价,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但想不到解决办法。”深圳一家非上市券商自营部投资经理表示。
“以前机构参与新股报价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报,还可以报三档价格。现在要求整个公司所有部门只能报一个价格,但又强调部门之间不能协商报价,这根本就没法搞。”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抱怨这一规定“极其扭曲”。
现实对策
尽管有诸多的怨言。但机构仍得面临这一现实难题。
“券商参与打新股的主要是自营部和资管部,不允许不同部门之间协商,现在只能是公司内部制定一个机制,协调这个报价问题。”一家上市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猜测,公司有可能会安排轮流参与新股询价的机制,这只新股由自营部参与,下一只新股则让资管部询价。
但这一提法,在券商资管部人士看来并不合理。
“《证券法》中明确规定如果资管和自营资金存在冲突,自营是要让路于资管。按照这一规定,就应该让资管优先参与新股申购,自营放弃网下询价这一通道。但自营牵扯到的是公司的利益,公司肯定不干。”一家券商资管投资部总经理表示。
与此相关的是,这位资管投资部总经理非常关心报价资格放在哪个部门。“每家机构只有一个新股询价的资格,如果资格是放在资管,肯定是资管先报价。若是放在风控部门,那就是时间优先。”
除轮流报价策略外,深圳一家非上市券商正在思考的方案是由合规部门负责协调报价。
“我们有四个部门可以打新股,如果不允许部门间协商报价。我们现在的想法是这几个部门分别将价格报给合规部门,由合规部负责协调出一个均衡价格再对外统一报价。”前述非上市券商自营部投资经理介绍。
这一难题同样困扰着公募基金。
“我们旗下的业务以公募为主,专户比较少参与新股询价,现在初步的想法是不让专户参与网下新股。但这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有些社保账户是放在专户部,社保可能不乐意。”一家合资公司专户部投资经理透露。
除了部门间协调难外,机构如何在一个部门内部协调出统一价格,也面临实际操作难题。
“公募基金有十几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各不相同。偏成长的基金经理风险偏好更高一些,愿意报高一点的价格。但价值派基金经理会倾向于报低价格,追求安全边际。”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负责打新的人士指出,在一个部门协调报价操作也很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有基金公司酝酿的方案是以研究员提出报价区间后,再由投资部的基金经理开会讨论,申购金额大的基金经理在报价方面有一定的决定权。(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DF058)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