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招商基金的2024:净利润下滑与“明星效应”隐患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的推进,招商基金2024年经营数据浮出水面。招商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5.87%,延续了近年来的业绩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其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降至5574.25亿元,较2023年减少3.15%,在行业整体非货规模同比激增16.53%的背景下,市场份额进一步滑落。
业绩承压的背后,招商基金的战略调整与投研短板逐渐显现。公司在年报中强调“高质量发展”与“主动权益投资能力提升”,但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的表现却冰火两重天:曾经的“股债全能”顶流王景管理规模较巅峰期缩水89%,多只基金业绩垫底;而被动指数业务虽在宽基赛道取得突破,但整体规模增长乏力,未能弥补主动权益的颓势。
规模失速与业绩下滑:招商基金的“双重压力”
年报显示,招商基金年末总资产154.98亿元,净资产104.48亿元,报告期内净利润16.5亿元。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5574.25亿元,较2023年减少181.43亿元。这一数据与行业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公募非货规模同比增长16.53%,头部机构如易方达、华夏的指数基金规模均实现翻倍。招商基金不仅未能抓住行业红利,其指数业务排名更从2022年的第6位跌至第13位,规模仅增长4.8%。

业绩层面,招商基金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18.13亿元,2023年17.53亿元,2024年16.5亿元。尽管公司强调“深化投研互动”“优化产品结构”,并推出中证A500ETF、REITs等新产品,但主动权益业务的短板持续拖累整体表现。数据显示,招商基金剔出非主代码的306只基金中,成立以来处于亏损状态的基金有68只,其中近半数为混合型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基金的固收业务虽占规模主导(债券型基金占比超40%),但“明星+固收”策略的后遗症逐渐暴露。以王景与马龙的“双金牛”组合为例,其管理的招商瑞泽(010018)、招商瑞德(010688)募资时分别超过70亿元、30亿元,却在成立后1-3年内频繁更换基金经理,最终王景离任时,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77%与0.91%,跑输货币基金。这种“造星-发新-卸任”的模式,被市场质疑为“偷梁换柱”式营销。
王景的“过山车”:从顶流到规模缩水89%
作为招商基金曾经的“王牌”,王景的经历折射出明星基金经理的兴衰。2021年,她通过新发6只基金(含200亿规模的招商瑞智优选),管理规模飙升至571.33亿元,跻身行业“500亿天团”。然而,高光背后是业绩的迅速崩塌:招商瑞智优选(161728)任职回报率-24.61%,2023年1月王景卸任时合并规模仅为12.74亿元。

截至3月27日,王景在管基金仅剩4只,规模59.92亿元,较巅峰期缩水89%。其管理的招商制造业混合A(001869)虽累计收益率140.52%(年化9.87%),但近年表现起伏明显。近三年跌幅13.22%,同类排名后1/3;近一年跑赢业绩基准5.18个百分点。
王景其余三只在管产品的表现并不乐观。其中,招商金安成长严选混合(012123)亏损超38%,招商蓝筹精选股票A(011882)与招商品质升级混合A(010996)亏损也都接近30%。这三只基金成立以来一直由王景管理,基金规模缩水均超50%。

有观点认为,招商基金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发展模式,被业内质疑违背长期投资理念:短期规模扩张导致基金经理超负荷管理,投研资源分散,最终业绩与规模双杀。
招商基金的2024年,是规模失速与业绩分化的一年。尽管公司在被动指数、ESG产品及服务实体经济等领域尝试突破,但主动权益的深层问题亟待解决。当市场从“明星崇拜”转向“体系信任”,构建系统化投研体系、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招商基金的破局关键。
(文章来源:财中社)
(原标题:招商基金的2024:净利润下滑与“明星效应”隐患)
(责任编辑:73)
关于我们|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在线客服|诚聘英才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 |客服邮箱:vip@1234567.com.cn|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系证监会批准的基金销售机构[000000303]。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www.csrc.gov.cn/pub/shanghai
CopyRight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2011-现在 沪ICP证:沪B2-2013002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1042629号-1